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5897|回复: 4

方言考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20 17:4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齐文化方言考证
之“□(音jì)你”

高行之

在淄博,有句方言说出来大家一定非常熟悉,那就是:“□(音jì)你”,意思大家当然很清楚,那就是“由着你”、“随你怎么做”。
但是这个“□(音jì)”字怎么写?为此我们查阅了很多资料,均未找到相关记载,看来很可能是没有研究结果了。笔者也曾努力寻找其根源多年,均无果。在研究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中庸》的时候,我们竟然无意中发现了这个字的出处,这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现将发现的经过和结果和大家一起分享。
为了研究“中庸”之“庸”的本义,我们仔细研究了《尚书》、《诗经》、《易传》等古籍经典,其中《诗经•齐风•南山》篇因为使用了“庸”字而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而为了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一首诗,《齐风》中的另外两首诗也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我们发现,《诗经•齐风》共十一篇,而其中竟然有三首是针对同一个人的同一件事的,可见这个人的这件事在当时的齐国影响之大。
据《春秋左传》记载,鲁桓公十八年,即公元前694年春正月,鲁桓公要与齐襄公在泺地会盟。鲁桓公就打算会盟以后带着妻子齐国人文姜一起去,公私兼顾,顺便陪妻子回趟娘家,毕竟,妻子自从出嫁以后已经十五年没有回过娘家了。反正都是公费,国家财政出钱嘛。
将要启程的时候,大臣申繻劝阻说:“女人有夫家,男人有妻室,不可以互相轻慢,这就叫礼。违反了这一点,必然会坏事。”
申繻这个人大概精通易理八卦,会预测之类的绝活,他隐隐地预感到了某种不详。于是很婉转地向鲁桓公提出了不要带齐文姜回娘家的建议。他的担心当然是有缘由的。在嫁到鲁国之前,齐文姜和其同父异母的哥哥——鲁桓公要去会盟的齐襄公——乱伦的事情已经在齐国闹得沸沸扬扬了。她的父亲齐僖公听说了这事又气又急,但碍于家丑不可外扬,就打算赶紧把文姜嫁出去;而当时的鲁桓公也急于争取齐国的支持,这才匆匆忙忙促成了这段姻缘。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齐僖公和鲁桓公都有意没有让文姜回过娘家。如今,不想让家丑外扬的老爷子齐僖公已经去世,而文姜的旧情人则成了如今的齐国国君,障碍没有了,况且齐强鲁弱,又是鲁桓公要去齐国访问,以文姜以前的所做所为,谁知道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也许是鲁桓公认为都已经过去十五年了,旧情早已泯灭,不可能再复燃了;也许是桓公看惯了文姜的美艳已经变得麻木了,因而忽略了自己老婆的美艳对于其他男人尤其是对她的旧情人的吸引力;也许是桓公有意想要带着老婆去见一见老婆曾经的情人,自己的大舅哥——那个给自己戴了一顶高高的绿帽子的男人示威,看看谁才是最终的胜利者;也许是鲁桓公虽然也有担心,但是作为一个男人,况且又是一国之君,让臣子们都为这种丑事担心毕竟让自己很有些无地自容,想用行动来证明自己是个真正的男人;也许是这几种因素兼而有之,总之,鲁桓公断然否决了申繻的建议,带着老婆启程了。
会盟结束,他们一起到了文姜的娘家,当时的国际大都市——齐国都城临淄。
然而,意外真地发生了:这对老情人竟然真的旧情复燃,在私通的时候毫不顾忌,竟然被鲁桓公逮了个正着!《左传》作了这样的描述:“(桓)公谪之。(文姜)以告(襄公)。夏四月丙子,(齐襄公)享(桓)公。使公子彭生乘(桓)公。(桓)公薨于车。”而《史记•鲁周公世家》对这一说法作了些许补充。说的都很简单,意思却很明白:鲁桓公为这事非常愤怒,理所当然地训斥了妻子一通。妻子把这一情节告诉了情人齐襄公。四月十三,齐襄公象没事人一样照常接待来访的外国元首,晏请鲁桓公。不知是齐襄公有意要灌醉他还是鲁桓公心里窝着火酒不醉人人自醉,总之,鲁桓公喝醉了。晏会结束以后,齐襄公就安排公子彭生驾车,将贵宾送回下榻的五星级宾馆的总套房休息。途中,公子彭生施以暴力,鲁桓公死在了车上。
出国访问的国家元首竟然意外死在了受访国,这可是天大的外交事件,一时举世震惊!以后的事情史书上也有交待,鲁国向齐国提出照会,齐国把当时给鲁桓公驾车的公子彭生处死算是了结了此事。从此,齐文姜也就没再回到鲁国都城,而是在齐鲁两国边境盖好了行宫住了下来,而且还有几次公开和齐襄公会面。然而,史书就给出了这样简炼的描写。其中的细节只有展开靠您展开自由想象的翅膀了。
《齐风》中的这三首诗,只有结合起来,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意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相对容易理解的《诗经•齐风•敝笱》篇:
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敝笱在梁,其鱼鲂鱮。齐子归止,其从如雨。
敝笱在梁,其鱼唯唯。齐子归止,其从如水。
敝,破;笱(gǒu),竹制的鱼篓。破鱼篓,对鱼儿来往无能为力,影射齐文姜与同父异母的哥哥齐襄公不守礼法的乱伦关系。梁:捕鱼的水坝,河中筑堤,中间留一排口,嵌入笱,用以捕鱼。鲂、鳏、鱮都是鱼的种类名。归,古代女子出嫁称“归”。
本来鱼有好多种,本诗却偏偏只选用这三种鱼表达四处出现的鱼的名字,重复使用鲂——鲂,与“房”谐音;鳏,古书上说的一种大鱼,也指无妻或丧妻的男人;鱮,古代指鲢鱼,与“连”谐音;我们都知道,云无定形,什么形状的都有;雨不辨人,什么样的人都淋;水往下流,哪儿低往哪儿流。这首诗先说破鱼篓在河梁上,其鱼鳏房,后说齐子出嫁;又说,其鱼连房,还说齐子出嫁;再说破鱼篓在河梁上,其鱼自由自在不受节制,还说齐子出嫁,用云、雨、水来形容齐子出嫁的随从,可谓意味深长,其意思再明显不过了。了解了这些隐含的意思,再去理解这首诗,方可谓真正参透了此诗作者的深意。把这首诗译成现代文就是:
破鱼篓装在河梁上啊,河中有鱼儿鳏和鲂;
齐国姑娘出嫁了呀,随嫁的人儿呀就象天上的云。(暗指无定形)
破鱼篓装在河梁上啊,河中有鱼儿鲢和鲂;
齐国姑娘出嫁了呀,随嫁的人儿呀就象天上的雨。(暗指不分黑白)
破鱼篓装在河梁上啊,河中的鱼儿来去无妨;
齐国姑娘出嫁了呀,随嫁的人儿呀就象地上的水。(暗指下流,不检点)
整首诗可谓句句如针,把齐文姜与齐襄公的风流韵事刺得通透,寸缕不存。
我们今天用“下流”表示“过分色情”或者“性骚扰”,这首诗大概就是最早的源头。
我们再来看一看《诗经•齐风•载驱》写的内容:
载驱薄薄,簟(音diàn,竹席)茀(音fú,门帘)朱鞹(音kuò,染成大红的皮革)。
鲁道有荡,齐子发夕。
四骊济济,垂辔濔濔(nǐ)。
鲁道有荡,齐子岂弟(kǎitì)。
汶水汤汤,行人彭彭。
鲁道有荡,齐子翱翔。
汶水滔滔,行人儦儦(biāo)。
鲁道有荡,齐子游遨。
这首诗有学者解释为齐国姑娘出嫁的情景和心情。单纯从字面意思上看,当然可以说得通,然而,这种解释却不符合情理。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出嫁女儿和娶儿媳妇双方父母的心情是有着很大差别的。如果说这首诗描写的是鲁国人迎娶齐国姑娘的情景,尚在情理之中,然而,这首诗却是来自齐风,也就是齐国的民谣,今天我们做父母的尚且如此,何况是古人?哪里有出嫁姑娘还这么急不可耐、兴高采烈的?这就太不合情理了。况且,“荡”,向来表示水或者心境,而此处却用来形容道路,更显得意味深长。
其实,这首诗显然也是在影射齐文姜与齐襄公的暧昧关系。“鲁道有荡”,一是说鲁国的道路宽阔又平坦,二是暗讽鲁国对齐文姜与其同父异母的哥哥齐襄公不正当关系的处理方式不合礼制,认为鲁国对此不加制止和约束,有放荡、放纵之嫌。这是今天我们所理解的“放荡”一词与“荡”相对应的最早的出处了。
理解了这一层,这首诗的意思就很明确了。译成现代文字就是:
路车疾驰响薄薄,竹席车帘大红鞹。
鲁国大道平又阔,文姜傍晚回齐国。
四匹黑马真雄壮,缰绳柔软直晃荡。
鲁国大道平又阔,文姜激动又欢畅。
汶水日夜不停歇,行人纷纷赶路忙。
鲁国大道平又宽,文姜赴齐去翱翔。
汶水日夜浪滔滔,行人匆匆各来往。
鲁国大道平又宽,文姜赴齐去疯狂。
齐国的这首民谣,一是讽刺齐文姜急不可耐的赶路回去疯狂,二是讽刺鲁国的做法不合礼制,有放荡、放纵之实。可见,人民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高官贵族,只要做事不检点,有伤风化,大家一定会有议论的,而且可能会流传几千年!各级官员领导们,可要小心行事哟!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我们要重点研究的《南山》,就更容易理解了。原文是: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鲁道有荡,齐子由归。
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葛屦(gě jù)五两,冠緌(ruí)双止。鲁道有荡,齐子庸止。
既曰庸止,曷又从止?
蓺(yì)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既曰告止,曷又鞠止?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既曰得止,曷又极止?
在这首诗里,绥绥,是安泰沉稳的意思,用以形容雄狐,喻意耐人寻味,再往下读,意思不言自明;葛屦,指用葛草编成的鞋;五通伍,指鞋子两只为伍,成为一双;冠緌,指帽子两边垂下来的带子,可系在下巴上;葛屦、冠緌两句指的是鞋子两只为一双,冠緌一边一条为一套,暗示一夫一妻是一个家,婉转地讽刺齐文姜婚后仍然和同父异母的哥哥齐襄公偷情约会违反礼制的事实。“庸”,根据我们的最新研究,指编钟,象征诸侯的身份和地位,指的是齐文姜嫁给鲁桓公成为诸侯夫人的事实;蓺,种植;鞠,幼小,这里作形容词用,指行为象小孩子;析,劈;从,通纵,是放纵,放任自由的意思。
接下来,就轮到我们今天的主角出场了,它就是——极。
关于“极”,一直以来的解释都是近似“极,尽”的意思;也有学者解释说,是“恣极”的省略用法,即:“恣意到了极点”的意思,从字面上难以理解,很牵强。作为淄博人,我们也同样被困惑了好久。一日,有人无意到中讲到了当地的一句方言:“□(音jì)你”,普通话就是“由着你”,“随便你”的意思,这在山东淄博、潍坊、烟台等广大地区至今很流行,只是大家都不知道这个字该怎么写。高行之先生此时才恍然大悟:这不正是这句诗里的意思吗?要知道这是齐国的民谣,当时齐国的范围还要大出好远,一直到东海边。我们距离齐国故都临淄不过十来公里,自然属于齐国的属地。这说明,这首诗里所说的“曷又极止”的“极”,就是齐国方言“□(音ji,去声)你”的“极”! 胶东沿海一带也有类似的说法,只是发音带有胶东味,听起来更象是“近馁”或者“几馁”。
如此一来,《南山》一诗译成现代文就是:
南山巍峨又险峻,雄狐度步安然心;
鲁国道路平又阔,文姜由此出嫁啦。
既然已经出嫁啦,为何耦连仍在怀?

葛草编鞋两相伍,冠緌一对恰成辅;
鲁国道路平又阔,齐国姑娘嫁国主。
既然贵为鲁国母,为何放纵竟如此?

种麻该当怎样植?纵横耕耘田中土;
娶妻应当如何做?必定告知父与母。
既然已告父与母,为何处事似幼雏?

析柴应当如何做?没有斧子劈不成;
娶妻应当怎么做?没有媒人娶不得。
既然已经娶进门,为何仍然极着她?
现在才知道,原来这个“极”字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被我们的祖先当作方言使用了,居然还写在了《诗经》里面,充分说明了我们齐文化深厚的底蕴!
因为当地有句歇后语,叫做:麻线拴鳖——系(音ji,去声)你,按照歇后语的习惯,我们知道,这个字很可能是和“系”谐音,而不是“系”,却从来没有想到会是“极”。
我们竟然意外地在《诗经》里找到了这个方言的本源字。这真的应了那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答案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我们在研究中庸的过程中发现的又一个秘密,获得的又一个惊喜!
本文标题《齐文化方言考证之“□(音jì)你”》笔名冰凌    真实姓名:高洪奎   号高行之,字谨恒   
电话:18253386211    张店区杏园西路民泰大厦1027室
发表于 2016-7-20 20: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齐文化方言考证 大长见识,我曾向于中老师学习过淄博方言,你更高一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1 16: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老师的支持和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25 18: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方言里的口语字从诗经的研究中意外找到答案。其间的过程颇为曲折,从中感受到老师对于学问孜孜不倦的深入钻研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6 20: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空谷幽兰 发表于 2016-7-25 18:09
一个方言里的口语字从诗经的研究中意外找到答案。其间的过程颇为曲折,从中感受到老师对于学问孜孜不倦的深 ...

感谢您的鼓励和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