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2159|回复: 5

把笔抵锋, 肇乎本性----冷峻的审美 ——序郭明晓散文集《此心安处是吾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22 07:5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何炬林(网名:高原红4344,武汉大学教授)



一直有一个愿望,能第一时间成为这本书稿的读者,能第一时间闻到这本书的墨香。真实地说,从开始敲字作序的那一刻起,我就有一种感觉:我是在送作者“出嫁”。

于我的印象,作者的文字历经了近十年的磨砺,不仅从前的那些抱朴含真的文字本色依旧不灭,眼前的书稿中,又多出了些许被淑质所充盈的丰满态。那些晶莹剔透的字儿,文静丽质的语言,犹如被淡淡的红酒浸润过一般,溢出了一股股更加醇厚的味儿来!如作者在介绍自己身边的那座古文化遗存时,有这样一段意蕴辽阔而悠邈的写意描述:

文昌阁圆圆的楼顶像一个古代帝王的皇冠,沉默庄重,肃穆威严。但更像一位古老的先哲,心神专注于小城在风风雨雨中的洗礼和变迁。又似博览群书之大智若愚的学者诗贤,安然而矜重。伴暮鼓晨钟,一路沉思,积厚流光,透出满满的古文化气象。在静默中老去的文昌阁一定不知道,在不远处注视着其、仰慕着其的丛林野草和万物众生,都在谨祈内心的仰视和朝拜。时光涌动,旧叶萌发。日子青了黄,黄了青,沧桑轮转。(《文昌阁边草色青》)

而作者在感受黄河两岸的民俗风情时,又采用了下面一段深情流露而触摸无形的写实的方式:

一片片青翠,牵起沧海桑田里的痴幻。晴空下的万物苍生守候着不朽的时光,河水一边流淌一边追赶着一缕缕乡间烟火。四海无闲田,陇上禾绿,陌上桑青。遍野的草木庄稼,一路绿过来,涂满视线里的田头地角。……轻风拂柳,柳醉风欢。田野里初秋的风,载满庄稼成熟的味道。清风掠过黄河,清凉着,自由着,欢快着。(《黄河风情》)



这种写实则天高水清,写意则闻达致远的笔道,对于一类心情文字是尤其需要的。美丽的心情通过写意才能让美丽更温婉,而那些山光水色,以一种自然的铺陈,又能更清晰地抒发作者的那份真实的情怀。

这是一本散文集,尘世中的真情和温暖,在作品中处处弥漫。尤其难得的是,在书稿中,作者用近四分之一的篇幅,通过文字倾注了自己对家乡的那份殷殷情怀。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显然离不开乡土文化的滋养,而在乡土情结中凝结而成的本土文化,从来就是一种自然引力,其能让文人书家获得一种精神上的甘霖和安抚,从而沉醉于乡土情结的浓重包围之中。在写到小城的夏夜和老家的旱柳时,作者用穿越时空的思维和极富文采的抒情,为读者描画了一幅被乡土情结所深深浸染的故乡之原风景:



小城的夏夜,浮光掠影,璀璨闪烁。驻足,小城的风韵尽收眼底。揉碎,融进心底。片刻,即是永恒。……漫步阔而干净的街道,花树相伴踏踏的脚步声,彼此回应。低头,一片厚土下,都是久远而来的笛音;仰头,幽深的天空清明澄澈,烟雨早已浸软了曾经动荡的古城硝烟。感谢途中相见的欢喜,叹不是归人,只是来去匆匆的过客。……触摸暗影里斑驳的青砖,指尖冰凉。不去祈祷,只为贴近一路跌宕的温暖。铃音悠来荡去,缠绵悱恻,百折千回,似绝响,忽而就不再见。(《小城的夏夜》)



原野、天空、景物,有一搭无一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远处的树木、村庄,都在晨曦中朦胧隐现,而旱柳则一直在全神贯注地看着这个世界。或许打开一幅画的窗口,就在一瞬间,而要认识那棵旱柳却要永久永久。……晓风凄凄,残月切切,看着那些在萧萧寒风中萋萋垂落的柳叶,谁会不懂当年的柳永?谁会不盼春天的新叶?几多情愫,几多离别,几多时节留不住,“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老家的旱柳》)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尽情的领略作者笔下的那些关于故乡的人文风物和故土情怀。老家的旱柳、诗意的后园、小城的雨景、盛开的繁花、小镇里的神灵、草丛中的蠹鱼、味蕾上的花朵、文昌阁边的青草、酒香弥漫的井之魂……这些来自作者家乡的人文风俗和人事变迁,在作者的笔下,无一不是融化在一种深深的乡土情结之中。

最妙是听蝉,小巷深处树梢上的夏蝉,不时会嗡嗡喁喁,也会戛然而止而成绝唱,那刻会觉得奇静无比。蝉是夏日的歌者,雨前它们唱歌急躁烦乱,而雨后吟曲又犹行云流水。……有雨落下,惊起蛰伏的生物,仿佛有一声轻微的慰籍流荡在尘世之隙,而期盼的甜美,那刻已填满了小城的边边角角。宁愿相信,是雨,滋润了这座小城的魂魄。(《小城听雨》)

这段文字,于细小的风景中,去敏锐地“抓拍”时光中的一个镜头。哪怕是恬静中的一瞥,小城中的一隅,作者也能从那个微不足道的生灵身上,去唤起深植于自己心灵中的那种乡土情结。这种文质兼美,且又把乡土情结渗透入某种闲情雅致之中的文字,静心读来,歌台暖响,字儿温馨。





作者的文字倾向显然属于抒情写意的那一类,但是作者的文字情怀,又显然不是低吟浅唱的那一类。作者的文字风格,是在缤纷中寻找黑白两色,以表现日子里的那种原汁原味的真善美。而在我看来,日子中的黑白两色正是透视日子里的真谛的原色。我以为,唯黑白两色才能真实地展示生活的本质。

用那些在键盘上跳动的字符,做成一片片花瓣雨,在每一个字上我都藏着暗香,我要让缕缕暗香、瓣瓣花雨带着我的祈福,唤回甘霖细雨,唤回风调雨顺的祥和时光。透明的风在树梢上游荡,阳光不曾旧过,风都是新的,榴花开成一片茫茫红云,日子,在尘世里渐行渐远,而我,却端坐于树阴下,守着绿杨芳草,看春烟袅袅,听岁月的杯盏在轻轻触碰中述说如烟的时光……(《初夏的雨点落得很敷衍》)

作者这些写意而不经意的抒情文字,不是在一味地去取悦于华丽的词藻,而是在极力地通过自然的思维和平实又不乏情趣的语言,去表现生活中的诸多美好。在其清俊但也不失华美的文字背后,我更多时候读出的都是一种“冷峻”的文字情绪。如,作者对春日和春日里的情绪有这样的描述:

春日的午后,暖暖的小风吹起,煦煦的阳光里,万物似乎都染上了懒洋洋的红润,空气里布满了温馨的味道。天空旷阔,寂静,远处的柳树上,攀着几朵蓝色的牵牛花,微风一吹,花儿便若无其事地打开了,柳枝只轻轻晃动了一下,又去继续享受春日的安静。时光荏苒,浮云匆匆,一边收获,一边絮叨,又一边丢失。有一点怀旧,有一点幽怨,但又都在云水间畅然起来。我在想,生长和落叶的密码,仅仅只是在被春夏秋冬所阐释?如何求证尘世里的真心实相?尘劳里的烦恼如何才能不息而自息?据说,这就是参禅,可惜我一窍不通。(《人静,人静,风弄一枝花影》)



作者当然并非对禅义“一窍不通”,就像那朵若无其事打开的花儿一样,作者的闲情逸致也若无其事地流露在了这段文字中。闲情逸致从来都是散文中的特有元素,也是文化人骨子里散发的一种特有的文化情怀。文化人的精神寄托,不少时候都源自于对世间万物的冷峻思考。在这本书中,诸如这般的冷峻文字俯拾皆是:

煮上一壶香茗,聚两三好友,围炉而坐,听琴冥思,暖暖的享受一个香韵悠然的雪夜,那是一个多么美好而别致的时光!……煮雪烹茶,白茫茫的雪夜已模糊,而绿色的茶水却清澈了黑夜里的时光。谁在雪里等你?那就我等你吧,把温暖围拢来,写给自己:咀嚼小寒雪,绪略枝上春。奋蹄丈晨昏,拙弹六弦琴。瘦影风尘里,细骨傲几分。何须识超群,把酒景自深。(《人静,人静,风弄一枝花影》)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笔下的这些冷峻的文字,或写、或议、或抒情,都能流淌出带有袅袅香气、悠悠韵味的诗意来,这便又往往融化了众多爱好文字的读者,比如我,在文学的孤寂苦旅中所产生的审美劳顿。



散文所依托的客观审美对象,无外乎或人或事、或景或物,而在作者的笔下,除了那些华彩缤纷的物象外,字儿的隙缝间溢出的则是作者无处不在的审美情结。其实,只需要扫视一眼这本书中蔚为长林的百余个篇目的文字标题,就能触摸到作者心底的那一泓清泉,就能感受到作者文字中之冷峻和智慧迎面扑来:

多数时候,人们是在以不经意的暴露方式来掩盖想要诉说和想要表达的东西。其实,人们就想让自己躲在灵魂的后面去逃避苦痛。肉体上的痛苦和视域里所感觉的火辣刺疼,两者就那么一点薄如利刃的距离……(《如果云知道》)



“文学的机智和锐利,不是出于狭窄的恨与牢骚,倒可能往往出于博大的爱!”欲躲在灵魂的后面,处在薄如利刃的时空距离中,袒露自己的心迹,我以为,只有文学方才可以做到,这也便是文字的审美功能。一般来说,文学的审美,应该更加偏倚于用一种轻扬飞舞的文字来展示轻扬飞舞的人生姿态,倘这般,则冷峻的文字所折射的苦痛即可以从哲学的思维中解脱出来,也让文字的况味从可能的沉重中释放出来。作者的文字显然具有这种审美倾向。审美文字需要若干的情趣和适当的含蓄,也需要一点哲学,审美不是文字之猎奇和极尽渲染文字之艳丽。事实上,作者正是“在以不经意的暴露方式来掩盖想要诉说和想要表达的东西”。

高处,有云,越积越厚,清浅的风时断时续,一片雪花,在风中旋转,拧开寒冷的阀门。冬天的骨骼是明亮的,骨节内部也是透明的。被韧性缠绕着的钙质在汩汩流淌。有些情感也是明亮的,它扩散着,去冲击一圈一圈比天还大的涟漪……这些,也或者只有流过天空的云才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不再重要。(《如果云知道》)



作者即景托情,到底想要表达何呢?透明的骨骼,汩汩流淌的钙质,情感掀起的一圈圈比天还大的涟漪,这些或许可以串起一个可能的答案,那便是作者正在用一种同样明亮的情绪去感受一个冷峻而明亮的冬天。而真的答案,也许真的“只有流过天空的云才知道”。机智而富神韵的文字,可见一斑。



读作者的文字,于我,有些年头了,虽然不是那么的完整和彻底,但我对于作者一路走来的创作情绪多少还是有些了解的,所谓“树先春而动色,草迎岁而发花”,正是作者这十余年创作历程的真实写照。原来,花和色存在于这个世界,是一件本来的事,正所谓自然创造美。但是,于创作之美的追求,也正如作者的文字实践之那般,确实需要沉住气,确实需要一个充分的孕育文字的过程。

真实地说,打开这本书电子版的那一刻,我的阅读情绪迅即被作者宽阔的文字视野和丰富的人生情怀所感染。作者不仅能从花草树木,旅行游走,读书消遣中获得对人情世态的解读,甚至在我看来,作者还是一个深爱着日子,专注于绿肥红瘦的“吃货”。在这些极其平凡而生活化的素材中,皆能透出一种冷峻的文字情绪,进而能让作者对世相万态做出冷静的观察。不言而喻,除了需要广泛的文字阅历,耐得住写字的寂寞之外,创作思维中的人文情怀,于一种冷峻的审美情绪的渲染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一滴雨里能不能陶醉?一滴初夏的雨,挂在檐头,在微醺的暖风里晶莹圆润……身边的蔷薇花就如一粒一粒纽扣别在她们的衣襟上,同样晶莹而圆润。我通晓她芳香的隐语,此刻,我正被蔷薇的繁华所浸泡着,被她们的芳香所包围着,走近她们,甚至亲密得让我涨红了脸。(《南风吹蔷薇》)



“墨痕断处是江流”,恍然如梦。给情感留空可否多出点滋味?蜿蜒的时光,游走如蛇。初秋的风,不徐不疾。月色微醺,人也微醺。那就找一张白纸卸下忧伤和孤独?从种下到盛开,也许只是一棵稗草到一粒稗子的命运,来年会不会开出一地的记忆和思恋?望望辽阔的天域和随风凋谢的月光,问你、问他、问晚风。(《一地月光,辽阔凋谢》)



显然,作者的情绪被融化在了一滴雨、一朵花所生成的自然景色之中,作者随之而来的陶醉感则产生于对生活之美好的近距离观察,且观察后的情绪不是声嘶力竭的抒情,而是在用一种富含情趣的生活语言和不乏美意的抽象刻画,来表现一种带有适当暖色的冷峻情绪,墨痕断处是江流,而墨痕断处是否也充满了作者所言的“醉意”?

灵魂,也淡淡紫着。坐在雀声之中,享受花间的天空,那只是缝隙里的蓝,但够了。野花之娇黄,莲荷之粉红,都在撒欢。醉意,在绿色中裂开,在橙色中合拢,再被清新的风吹醒,然后便留在了这漾动的时光里。(《南风吹蔷薇》)



这些安然若泰的抒情文字,读来,有否吹气胜兰的感觉?在众多的审美情绪中,“醉”,是一个基本元素,所谓的欲说还休,情不自禁,不都是在说一种文字情怀中的醉意么?

我以为作者是不乏文字内功的。只是,一般具有文字内功者,所写出的文字也非一定总能让他人生出共鸣,因为文字中的境界,确实不都是靠自己去主宰的,而是要靠读者去度量的!以我个人的理解尺度于作者的文字,其中所释放的思想,既有平凡如斯的人情世故,也有行云流水般的情思爱意,更有直面尘世的人文思考。这些从下面所录的文字中或可以读出一二。



喜欢谧谧淡淡的时光,当盛开的粉白色莲荷拂去眼睛里的尘埃时,我好像又回到了让我寂寞已久的故乡。小桥,流水,人家,恬静的词儿在荷叶上旋转,红色蜻蜓在荷尖上起舞,无情的是,已经找不回那些无忧无虑和天真无暇的儿时。……欢乐的时光太短,花开的时间太短,青春太短。年轻的时光在花开花落中无声流逝。很多的故事,已经伴着“低头弄莲子”的娇羞而远去了。(《忽而又到赏荷时》)

仍容易读出,作者的字中有一种隐隐的被忧郁所浸润的微甜又微苦的味道。其实,在这本集子中不少处都有类似上面所引的文字意境,就像一杯菊花茶一样,浅浅淡淡,品过,或可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人的心灵。温婉美丽的文字,就如同美丽温婉的女子,其实也是在日子里渐渐收敛的结果。收敛过后的美丽,或更悠长而耐人寻味。如此,忘掉豆蔻年华又何妨?



在我的内心中,从不视作者的文字为小女子之作,骨子里也从没有把作者放进具“咏絮之才”的所谓才女之列,因为,如今把会写字的“小女子”谓为“才女”的说法已经泛滥了!殊不知,稍不留神,邻家小女子中都会突地冒出一个“人见人爱”的所谓“才女”来。便想,满世界“才女”横流,喧嚣泛起,是否也是一种病态的文化症候?事实上,可遇而不可求的“咏絮之才”,这世上又有几个呢?

作者的文字,以散文见长。在我看,作者的字,善于叙事,工于题材,我不敢言作者的字是文字中的精灵,但是,作者不少的文字被我视为是灵性和灵感结合之后所生成的尤物。其文字主题和语言组织丝毫不见张扬,内敛是作者文字的主要特征,而这种文字气候,在市井文学的江湖中,一直都是被人所青睐的。其实,于不动声色中所写出来的东西,更加可以触动人的心灵。



一直觉得,芬芳秀丽的文字姿态,从不拒绝缠绵于凡俗,当然也须远离平庸。传统文字中之小家碧玉的模样,在快餐文字充斥于文化市场的今日,更显得难能可贵。读作者的字,既可以领略大自然之山川美景、万千姿态,也可以感受一树梨花之清新芬芳、妍雅秀丽。

这是有多久了,这些被忽略的风景还是这样美?远处,麦浪犹如一片金黄色的海洋;天上,安详的白云在不断地变化姿态,漫无边际地飘动;近处,袅袅炊烟在村庄的上空尽情地舞动,炊烟,那是一种乡间特有的幸福符号。满地的黄金连着太阳窝里的白云守着黄昏,归鸟的双翅收住夕阳,树林里灰色斑驳的夕照在悄无声息地滑落,划过脚面,打一个旋,蹭着裤脚又溜走,丢下一小片亮光,玻璃碎片一样,给予小小的疼痛。缓缓行走,自己犹如一株稗草,在田埂边游荡,满心满眼装的却是麦子饱满的虔诚。(《五月的麦田五月的风》)



金色的夕照,金黄的麦浪,安详的白云,袅袅的炊烟,归鸟的翅膀,这些传统的审美元素,不止于只是在抚慰自喻为一株稗草的作者,我感觉得到,作者那刻的心灵里,装的则是饱满的虔诚,就犹那一颗颗饱满的麦穗一样。

作者的作品中,不乏富于情趣和知性的抒情篇章,其可让人生出万般遐想或感慨。着笔于感性的思维,但也有不针对特定的风情胜景的理性思考。读作者的文字,体会其中的文笔,常有一种清风拂面、明月照人的感觉,每每给读者以某种独特之审美享受。常言,字如其人,便遐想,作者是否也是一位正在文字的江湖中翩翩起舞的尤物?

这本散文集,通过四个文字单元的用心布局,让其文字纵横于文化丛林,主题触角甚多。在书中,乡野田园之春秋四季,人生旅途之东西南北,都市风情之五光十色,山水名胜之古往今来,还有若干读书札记,作者都能适当驾驭。行文中,既富含关于社会和人生的情怀,也颇具市井百姓的生活况味。一般来说,在散文中融入关于事物、关于世态的若干思考是颇需要一定的人文基础和坚实的笔道的,而在作者的散文作品中,那种带有若干灵性的文字构造和人文思考并不乏见。这一方面说明其创作思维中频生灵感,也说明了作者经历了相当深厚的日子的锤炼。

于这本书中,那些不拘泥于学究的性情散文,留给我的印象极深。其中之叙事抒情,不少篇章都写得极美,语言和词儿的运用也颇有讲究。如:



就想让那一片片花海,飞舞的粉白,成为阳光下永恒的灿烂。绚烂的夏花一直开着,在比梦还远的地方,瘦骨嶙峋的思绪也渐次丰满,渐次怒放。……一抹眼底的忧伤,在盛开的夏花里千年不倒,感念也不知疲惫,在淡淡的伤感里笑颜流成一条河,而此时幸福正在发梢上慢慢移动。……不想错过这季节,无需朝圣,无需诵经,也没有焚香,但心里早已盛满了虔诚,一身粉白,穿越了思绪的千年……(《绚若夏花》)

通常,文字构造的思维原则是如何的呢?当然不在于文字高贵的身世和漂亮的面容,而在于那些字儿是否被摆放在一个恰当的地方!在于那些字儿能否和作者的创作情绪乳血交融!试读两段语例:



阳光温情地洒落一地,金黄的光线四散开去,铺在高高低低的城墙上和灰瓦上。半空中云蒸霞蔚,灰瓦上淡去了深邃的帷幕,蒸腾起浅浅的紫气,一下光亮起来。见此情此景,就那刻,《牡丹亭》中的一句话即跳入脑中:“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好一句“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古人对美丽时光之那般珍惜向往,而今人呢?似乎寻找身边的美丽越来越难了。(《一抹绿色之光》)



其实,沉默,才是力量。麻木不一定总是没有感觉,恰恰相反,坐在须弥山巅的感觉,显然远离了麻木的实质,那种感觉,是机遇撞上了日子后的一些自然感悟,是洞悉这个世界真相后的平静和诚实。如果世间有救命稻草,那一定是在自己的手心里。老子云:“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何为止?心之所安即为止。惟在一个枯水的春日里,又何以心安?(《春天的魂魄》)



仅此上面两例,我想,作者寓情于景,寓理于境的创作思维已经章露一二,尽是可以让读者去回味再三的。这本作品集中抒发情怀,感悟人生的文字满目皆是,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是在华丽的文字中呻吟,而是尽量去捕捉时光中或诗意或温暖的时刻,采用和心灵对话的方式及虚拟的手法,来打开自己回望过往的心灵之窗。文字的基调无疑也是阳光毕现。尤其是有些文字的构造富于弹性,动感十足,也留有一定的审美空间以供读者回味。

爱,终于靠近了。这么近,挤走花开花谢的声音,挤走想像徒劳的素描册,挤走那些等待中的孤独,挤走空气和距离,挤走世俗设置的藩篱,挤走空白的时间。时间的沙漠中,两泓流泉、两颗心在暗夜里交汇、絮语,合二为一。而紧跟而至的是又一分为二,沿着恍惚的意念,重新迷失,迷失在绝望的沙漠深处。(《绚若夏花》)



那飘动着的麦浪,还有麦浪之上流动的村庄,才是我的灵魂中的牵挂。即使我是一株秕草,在家乡的田埂边,我心中的饱满也是虔诚的。夕阳西下,微风中赶路的一定有我的故人,树林、老牛、蛙鸣,那些普通的画面,让我无意间捡到了几许惬意。(《风景两则》)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在散文的写作中,状物抒情中的生态逻辑、心理逻辑和文字逻辑,于文字的表达是尤为重要的。比如上面所引述的两段语例,其不仅迎合了抒情的心理逻辑,也迎合了抒情的生态逻辑,读来很觉舒服。这类充满睿智的文学语言,常能让文字散发思维的光彩,也能延伸文字的厚度,更能让文字充分地绽放文采。



我记得我曾在某个场合说过,有两种文字我理解为好字:或是会写字者所写的字;或是感官上带来享受的好文字。那么这儿,作者的字是属于哪一种呢?我突然发现我得修正我自己曾经片面的观点。其实,读一篇好字,犹如欣赏西湖一幕幕的风景,是想让风景一下飞入你的眼中呢?还是想慢慢地走近风景,走进风景?我以为是属于后者。其实,作者本人也在渐渐走进属于他自己的文字风景中。



我是说,应该还有一种好字,那种字能让他人觉出文字的一种特有的味道,这种味道所散发的不应该是一种浅表的美丽,也不止是一种信手拈来的文字美感,而当是一种能吸引人的那种兼有质感和质朴感的文字。



栽下这些果树的主人也不知其今在何方,他们是否还能想起小院里的葡萄藤和杏树?是否还会记起花开一刻时杏树上的绚烂景象?无论如何,物质不灭。吃杏人咂摸来的味道既然来自那座小院的那棵杏树,那么,关于一座小院和一棵杏树的记忆也不会熄灭,因为,“拓印记忆的人都逆行在时间的河流上……”《杏子黄时》

这样的文字是不是质朴而又不乏质感和内涵?是不是能让他人觉出文字中具有一种特有的思辨力?

“拓印记忆的人都逆行在时间的河流上……”是的。在我认识作者文字的那些日子里,似乎总能透过作者的文字,见到一个在文字里勤奋跋涉,辛苦耕耘的身影。而追溯最初和作者在网络上不期而遇的一幕,则还是在八年前的一次不经意的文字场合中。那一刻,作者给我的印象不止于文字之字正腔圆,更重要的是,作者不以“甩水袖”之故作姿态,而去迎合网络上的那些苗而不秀或秀而不实的文字噱头。这点似乎又让我再一次记起了那句故纸堆里的旧话:“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了然。”

也顺便说及,大略一年多前,我即获悉作者在开始整理书稿了。而在这之前,作者的散文类作品已经不时地散见于纸媒之中。结集出书,这于作者是一件美事,于作者的朋友圈和热衷文字的读者群,也是一件美事。十月怀胎,总是要生产的。于写“字”著书,我杜撰一义,是谓生“孩子”乎?

作者这本书的定稿比我想像的整理时间要短,大略还是在夏天的时候,作者即发来微信告知我,书稿已经放进了我的QQ邮箱中,并央我就其书稿说点意见。同时,对我这个第一读者开出的条件是为其书稿写一篇序言。于情于理,我是应该为这本书写几句话了。不过,我一向于文字之苛求,作者不是不晓得的,但那一刻我还是欣然接受了写序这份差事,因为于我,这同样也是一件美事。缘身边七七八八的杂事所缠,致看稿仍断断续续。借姗姗来迟的这篇作业,我也一并向作者表达我迟交作业的歉意。

“把笔抵锋,肇乎本性。”也许,这就是我从作者其人、其字中读出的一点浅见。一直觉得,作者是一位会写字的女子。其字不缺章法,不缺意境,也不缺“肇乎本性”的文字审美。那些婀娜多姿的文字气象,仪态万千的主题构造,或许确实是作者用来展示生命的姿态及其存在过程的一种方式。

我也自知对作者文字的阅读并非十分深入,而第一时间收到的这本即将付梓的书稿,说实话,虽不是走马观花,但也只是忙里偷闲,通过一点不连贯的阅读,找了点说辞写下而已。幸好平素多少积累了一些对作者文字的印象,故而,这儿关于这本书稿的所赘之言,多少也了却了我的一个心思:作者的文字是应该介绍给更多的读者的!假定我的这篇拙序中的一得之见能令读者真正的走进作者的文字之中,则也庶几哉……

其实,云飞霞舞的文字,如同一支歌、一杯酒、一朵玫瑰花儿,不定哪一刻都随云飞霞舞而去了。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才是文学创作所应有的永恒的姿态。追求文字作品的精微,而不至于流失文字构造和主题创作中之尽可能的致密性,这或许是我对作者今后文字创作的一个期望。至于这本书中尚存之若干不足,我以为不是写这篇序的当务之急了。

似乎谁说过“文学不是竞技中的跑道,而更像是一片辽阔的原野,更像是天际间的那片深蓝的云。它并不在乎速度和终点,文学需要厚积薄发。”就以这句话和作者共勉吧!

                                          何炬林 2016年 秋 珞珈山
 楼主| 发表于 2017-9-22 08: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辽阔之海 于 2017-9-22 08:40 编辑

感谢何教授精细缜密的解读和支持。感谢文学现场的师友们的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22 12:2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出书了?真想捧一本在手,好好品咂。其实何教授的很多观点,不止一个人都能感受。诸如内功,内敛,还有咏絮之人,都是对你的认可和褒奖,我非常赞同!其实能一直读你的文字,感觉很美的。发现,在文学现场有好几位我钟爱的,你是其中一位。出书,真的为你高兴!如有机会,希望可以得到一本,因为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22 13: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值得祝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22 13:4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现场,陆陆续续看到郭老师的文字,读着认真  舒心,  细细碎碎的光阴因此而美好,时过几载,又看到您的文集出版,履痕过处,岁月流香。 真真是高兴!   祝贺  祝贺!
如若有机会,希望能得到郭老师的文集一册  依床夜读  满怀盈香,想想都美  期待!

点评

祝贺  发表于 2017-9-24 08: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