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3710|回复: 7

收藏乡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6 12: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踏雪寻梅 于 2017-10-6 13:59 编辑

                  收藏乡愁
                   桓台 巩同英
    一个秋高气爽的上午,我带着女儿和小外孙参观了桓台县唐山镇八里庙民居博物馆。麦秸顶、青布瓦、木头大梁,满周炕、苇席、蓝花被、娘活车子,大锅头、风箱柴灶,被烟熏黑的泥巴墙、墙上张贴的彩色年画,还有屋里院外摆放的许多老物件......一切的一切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唤起了我对老土屋岁月的无限怀想。
    时光穿越到四十几年前,一个下雪的早晨,父母亲早早地起床了。天寒地冷,母亲要给我们一大家子人煮地瓜粥,她下到地窖里拿出几块地瓜,洗净切好,放到已填好水的大锅里,篦(bi)子上放上窝窝头,再盖上盖天。幼小的弟弟醒了,母亲放下活计,赶紧给他把尿吃奶。十几岁的大姐也早起来帮忙做饭,她一手添着柴火、一手来回拉着风箱,拉得咕哒咕哒地响。不一会儿,灶火把已凉的大土炕烘热了。
   我和二姐在暖暖的被窝里嬉闹,父亲在院子里唰唰唰、唰唰唰地扫雪。二姐迅速帮我穿上棉裤棉袄,一起到外面看雪。推门一看,房屋、鸡舍、树木、柴垛全是雪,一片银白世界。抓一把冰凉冰凉的雪在手里,学着二姐的样子在手里反复搓,冻得发凉的小手慢慢有了热度。
    这时母亲和大姐已做好了饭,喊我们进屋。父亲坐在抽头桌旁,就着酸辣白菜饮上一盅乌河老酒,暖暖身子。我们姊妹仨在大锅头四周围坐,母亲怀里抱着弟弟坐在炕头上。“糠窝头抿辣椒,越吃越上膘。”先呼啦呼啦地喝上一大碗地瓜粥,再抿着自制的辣椒酱或着捣好的蒜泥,啃着香喷喷的玉米面窝头,一大家人吃得津津有味。
   饭后,两个姐姐继续帮着父亲扫雪堆雪。不一会儿,院里堆出了一个个小山包。我嚷嚷着要堆个大雪人,二姐拿来胡萝卜作鼻子,取来鸡蛋皮涂上锅底灰作眼睛,红头绳作嘴巴,两侧插上树枝作胳膊,再戴上一个大斗笠,一个笑眯眯的雪人出现在院子中。房屋、鸡舍、柴垛、雪人,穿着小花袄欢呼跳跃的我们,一大家人围着大锅头吃饭,父母慈爱的笑容,一幕幕变成了一张张黑白底片,永远定格在我心灵深处。
   暖和时节,我和小伙伴们有更多玩法。捉迷藏、跳方、跳绳、扔沙包,自不在话下 ,比赛爬树最刺激,垛瓦瓯(ou)(垛泥巴)最有趣。垛瓦瓯,挖出一块泥巴,做成一个小盆形状,四壁是直的,盆底是平的,反手往地下一摔,瓦瓯底就会摔出一个窝眼,看谁的窝眼大,谁摔得响。小码头说:“瓦瓯瓦瓯响不响?”众伙伴一起喊道:“不响!不响!”“不响?!哈哈,拿泥堵上!”话未说完,“啪”一声,小码头用上洪荒之力把瓦瓯狠狠地摔在地上。那时数小码头和小孬包力气大,两人经常争得面红耳赤。
    麦收之后,我父母商量着加盖偏房屋 。盖屋要提前准备好土坯。脱土坯在农村可算得上技术活了。之所以说是“脱”,是因为有一个固定的木模框,土坯要从木框中脱出来,排在地上等太阳晒干。

    脱坯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父亲光着膀子,光着脚和泥脱坯,十六岁的大姐和十一岁的二姐也光脚帮着踩泥。别看二姐年纪小,脱坯好手呢。大姐用泥兜子把泥放在木模框里,二姐用手按实抹平土坯,迅速拎提起模子。过路的人看着这一切,开玩笑说:“闺女们都干上了,你家的大劳力呢?”父亲乐呵呵地说:“俺家大劳力还在屋里吃他娘的奶呢!”大劳力当然指的是我弟弟了。
    土坯、苇箔、木梁等等准备齐了,要选个好日子盖屋。生产队会拨几个壮汉子来,邻居们也都过来帮忙。女人们烧火做饭,男人们干流大汗的营生--挖地基、打夯、垒墙、上大梁、芚(tun)麦秸顶。
    那时我大约六七岁,乡亲们打夯的情形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过去盖屋打墙打地基,都用由多人共同抬一石夯打实。石夯是一块下面略大于上面的圆形或长方形大石头,大约一百多斤,一侧固定一根结实的圆木棍给掌夯的用,底座绑上七八根麻绳给拉夯的用。打地基时,由七八个人高抬猛放,为了齐心协力,必须有一人领夯喊劳动号子,大伙跟着应声。
       领夯人                                 众人  
     兄弟爷们哪                          哎嗨哟啊
     抬起个夯啊                          哎嗨哟啊
     高高地抬哪                          哎嗨哟啊

      稳稳地放啊                          哎嗨哟啊
     一夯排一夯啊                        哎嗨哟啊
     夯夯有力量啊                        哎嗨哟啊
     角角楞楞要打到哪                    哎嗨哟啊

      咱往东走啊                          哎嗨哟啊
      大伙加把劲啊                     哎嗨哟啊
      有人看哪                           哎嗨哟啊
       咱流大汗哪                       哎嗨哟啊
       旁边的人呀                        哎嗨哟啊   

        往上站哪!                        哎嗨哟啊
       小心砸了你的脚啊                哎嗨哟啊                       
       咱往西走啊                        哎嗨哟啊
      

        一个篱笆三个桩啊                  哎嗨哟啊
        一个好汉三个帮啊                 哎嗨哟啊

                    ......                                ......
  听着乡亲们现编现唱的打夯歌,我渐渐进入了梦乡。这石夯,震天动地,夯出了我们家庭的希望,夯出了浓浓的乡亲情!这夯歌,气壮山河,喊出了男子汉的刚强,唱出了劳动人民的豪情!这整齐而雄浑有力的打夯歌,久久地回荡在马踏湖畔的上空,久久地回响在我童年的记忆里。
    进入八里庙民居博物馆参观,由于年龄不同、经历不同,每人的内心感受也很不一样。女儿这个九零后,感觉一切是陌生的,新奇的,我得不停地给她作讲解。小外孙咿咿呀呀,满眼新奇,他最感兴趣的是那些小葫芦娃和吊南瓜。他抱起一个大吊南瓜不放手,我赶紧给他娘俩拍下了这个镜头。
    参观快结束时,有幸遇上了馆长胡正功。在祖居院里,他满怀感情地给我们讲八里庙村的来历,讲八里庙村无名烈士墓的故事,讲“西三益”高粱陈醋的酿造历史,讲他的母亲拿黑夜当白天缝衣服的故事。他语重心长地说:“这个民居博物馆是我三弟胡正春投资110万,我负责具体修复管理,现对游客免费开放。我们搜集整理了许多散落在民间的老物件,一为了让它们有好的归宿,二为了通过这些老物件,还原再现过去的生活生产场景,让后代子孙把传统的乡村文化传承下去,记得住乡愁!”

     回家途中,看到许多农民在晾晒玉米,一派收获景象。天高地阔心舒畅,禁不住教小外孙唱起了一首古老童谣 :“小杌(wu)扎一歪㭈(kuai),蜀黍面子包韭菜,娘吃了编席嘀,爹吃了干活嘀,老爷爷吃了喂牛嘀,小孩吃了干啥嘀?小孩吃了垛泥嘀!”母亲们、奶奶们坐在蒲团上给孩子们吟唱着这首童谣,不知唱了多少年多少代!
    昼有所思,夜有所梦。回家当晚,竟然做了一个梦,在我家老土屋里,逝去的父母和大姐都在,我想和他们说些什么,没等我说完,他们却转身离去,化成一束束光影。我猛然醒来,泪湿枕巾。


  我常问自己: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愁吃不愁穿,人到中年,为什么越发怀念老土屋岁月?一个已失去双亲的发小深有感触地说:“父母在,我们心中圆满,心有归宿;父母走了,心在半空中游荡,我们便成了真正的游子。父母去世后,每当看到他们健在的老伙伴,每当看到他们住过的老土屋、用过的老物件,就会想起父母健在的温馨岁月!”
     这几天,反复听着刘和刚演唱的《收藏乡愁》这首歌,情到深处,竟泪流满面。我们身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心在现代与传统当中,在义无反顾地走向现代化的时刻,怎样留得住精神的根脉,记得住即将逝去的乡愁,找得准前进的方向?   
  胡氏兄弟给我们一个响亮完美的回答。他们捧出的浓浓乡情,是对故园最真诚的献礼。我用文字记下这浓浓乡愁,也是对故园当然的献礼!
歌声响起来了,一起分享感动!

好多好多年,很少梦见过你,想一想是我淡化了对你的记忆,你是我的村落,不该被我疏运,因为不改的乡音,是我随身的行李。
好多好多年。沧桑催老了你,望一望让我痛说出对你的歉意,你是我的故园,应当由我珍惜,所以捧出的乡情,是我当然的献礼。
收藏乡愁,从此不再丢弃,乡愁是一壶老酒,浸泡念乡的思绪。收藏乡愁,永远记在心里,乡愁是一袭月光,缠绵怀乡的恋曲。




发表于 2017-10-6 21:50: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美文欣赏,了不断的,乡音乡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6 21:51: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问候同英妹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7 14: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山流云 发表于 2017-10-6 21:51
再次问候同英妹妹。

谢谢哥哥,祝福秋安,再创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7 21: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大有同感。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0 20:50:44 | 显示全部楼层
疯子 发表于 2017-10-7 21:16
拜读佳作,大有同感。学习。

谢谢大哥赏读留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4 06:5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桓台西三益老陈醋

桓台西三益老陈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场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场景

石碾

石碾

一家人围着大锅头吃饭,团团圆圆

一家人围着大锅头吃饭,团团圆圆

记忆深处的慈母

记忆深处的慈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生活场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生活场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4 07:3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踏雪寻梅 于 2018-1-4 16:36 编辑

桓台县唐山镇八里庙民居博物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