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1861|回复: 0

中庸到底说的是啥?(终结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7 09:3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庸到底说的是啥?(终结篇)

笔者统计了一下,整个乐官部门在编的固定人员共有1436人,这还不包括“众寡无数”的舞蹈演员(《周礼·春官》)。要知道,这可是在近三千年前的西周初期啊,是不是足以让你震惊?
还有更让你惊掉下巴的呢,其中视力全无的一级视力障碍乐队队员40人,中级视力障碍(可以理解为半盲)乐队队员100名,三级视力障碍队员160人,另外还有视力障碍学徒120人。
这就是当庸器出场的时候整个乐队系统的规模和盛况。
在遥远的周朝,没有电子设备,全靠人的感觉和指挥,是如何让这些视力障碍乐队成员完美地融入到这支规模庞大的乐队演奏中去的呢?即使你不懂音乐,也肯定可以想象得到,这是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想想看,规模如此庞大的超级交响乐团需要分工多么细致、经过怎样的协调才能实现配合默契的完美演奏吧!更让你想不到的是,对于这支庞大的乐队,虽然你是最高领导人,但是你没有辞退任何一个人的权力,虽然你有不用他们但给他们开工资的自由,也不管哪个人让你有多么生气多么讨厌,你只有用好他或者养着他两种选择;但是,如果你做的不好,他们会炒你的鱿鱼,结果不是你不干了,而是你不活了,而他们可以再换其他人担任最高领导人。好好想想你作为最高领导人,究竟应该朝哪个方向做,怎么做好吧!
另外,笔者告诉你:当庸出场的时候,天子必定是到场的,稍有差错,可就有可能要掉脑袋的啊!你敢没有敬畏之心吗?
更何况,与礼官部不同的是,乐官部所有的官员,同时兼任纪检长官,“掌其政令,听其治讼”。这大概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纪律监督检察的记载了吧?这就是说,即使天子没有发现你的错误,各级纪检官员也在盯着你呐,你敢不怀有敬畏之心吗?
如果你是这个乐队的总指挥,你需要耗费什么样的精力、用多少心思去提前训练才能完成一场完美的音乐演出呢?你需要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做到让包括视力完全丧失的盲人乐队成员知道什么时候演奏什么、音调高低、轻重、缓急呢?
看看这有多难吧!
现在,你大概多少有些明白,孔子的中庸究竟表达什么意思了吧?
四、圣人之意终可见,中华优秀文化大放异彩
实现中国梦,文化自信走向全世界
八十三年前,梁漱溟先生忧心忡忡:“几时是孔子学说重光的时候,我们不敢说。在眼前很明白的还是一个晦塞的时候,怀疑的空气仍然浓厚。”
但是,梁先生非常自信,他说:“现在的西洋人,我敢断定,将要失败。我更说一句话,现在的西洋人要失败在中国人面前。“为什么?”大家一定会诧怪发问。就是因为西洋人对什么都了解都有办法:天上的电,地下的矿,山上的草木无不了解;上穷天际,下极地层,都有办法。西洋人对一切都考查研究过,一切都明白都有办法。可是他就差了一点,少回来了解他自己,体认他自己,所以对自己没有办法。西洋人诚然发达了许多学术,不过对自己尚没有顶亲切而有用的学问。他对物的问题算有解决,而对自己则无办法。这就是我说西洋人非失败不可的原因。中国人占一个便宜,即他一向受孔子的启发与领导,曾在了解自己的学问上用过心。”
梁先生自信满满,豪迈地向全世界宣告:“等到……的时候,中旧文化的坠绪从新接续,慢慢再发挥光大。孔子学说的价值,最后必有一天,一定为人类所发现,为人类所公认,重光于世界!”
笔者惊讶地发现,笔者的研究方法竟与梁先生的分析推断几乎完全一致。梁先生对孔子的认识清醒而深邃!
尽管自孔子之后,时空已经跨越了二千多年,尽管“庸”、“庸器”的字面意思早已经脱离了其本意,但是,圣明的孔子深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更确信世间万物皆“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所以精心创造了伟大的“中庸”这一概念,为我们今天揭开厚重的历史尘封发现真相埋下了伏笔,因此,笔者才有机会揭开层层迷雾,还原孔子时代“庸”的本意,也因此,今天的中华儿女才有机会认识圣人的真实思想。
《易经》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不可见乎?事实证明果如斯言——只要方法得当落实到位,就没有找不到的线索、发现不了的事实!所以,做人做事,即使私下里,没有第三者在场,也一定要谨慎自律啊!这就是敬畏之心。
中庸,首先是孔子提出的一种认识论:中,不是中间,也不是不偏之、不左不右,更不是老好人和稀泥,而是指像庸器演奏出来的交响乐曲一样的和美,用今天的词汇叫做“和谐"。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达到了像没有喜怒哀等情绪那样的、乐即将开始演奏还未演奏之时的寂静的、近乎初始状态的程度,就达到了和谐的最高境界。”圣人用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表达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适应世界的最高目标,其智慧真真令人叹服!
中庸,同时又是方法论:像指挥整个乐队演奏庸器一样去做人做事,就可以达到最高境界。
然而,真的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要真正搞清楚中庸说的是什么,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要说现在的我们无法直接请教于孔子,就连孔子的弟子当时也感觉到了要学习圣人之道有相当大的困难。冉有委屈地向老师孔子诉苦:“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他的意思是说:“老师啊,不是我不喜欢您说的道,实在是我能力不够啊。”孔子回答:“能力不够的人,中道就没有什么用处了。不过,现在你只是被自己的认识所困住罢了。”可以看出,此时的孔子提出的道还是“中道”,在孔子思想发展的第四个阶段。
《论语·公冶长》记载: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熟悉《论语》的朋友可能发现了,我对句话的断句和学术界一直以来的标点断句有很大不同。这是因为过去对这句话的理解有误——或许是因为竹简散乱了的缘故,也许是后人抄录时的笔误,也许是后人分句加标点符号时理解有误而断错了句,总之,笔者对此作了如上的修订。在古籍里,类似的错误有很多,包括北京大学出版的《十三经注疏》在内。
这句话说的是:子贡也感觉老师教的性与天道简直是难以琢磨、不得要领,觉得实在太难了。但是,子贡感觉子路应该是听懂了、理解了,只可惜子路却做不到。子贡这样想着,一不留神就说出了口。还好,话一出口,子贡马上就意识到了,生怕有人听到,吓得赶紧四处看看有没有人,做了个鬼脸。子贡活泼可爱的样子栩栩如生,非常传神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如同看视频一般地真切。圣人之徒的文笔之妙可见一斑。
子贡在这里透露出了这样的信息:此时,孔子教给子贡的是“性与天道”,既不是“中行”,也不是“中道”。但是,“性与天道”的说法显然比“中行”要更进一步,比“中道”要略逊一筹,故此笔者推测,子贡说这话的时间当是在冉有向孔子诉苦之前。
子贡害怕别人看见或听见,结果还是被人看到、听到并记录了下来,流传至今。这个例子也再次生动地证明了孔子所说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提醒我们要“慎其独”,千万不要存在侥幸心理,以为别人不知道。
所以,尽管我用此文大略地说清楚了孔子的中庸之道的真实内涵,但是,我觉得还是有好多意思没有表达出来,所以,要想真正做到中庸,那还是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正如许多前来找我咨询心理困扰的人一样,道理明白,就是做不到。人性的弱点恰恰就在这里,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迷糊,一失败就怨别人或者方法不好不对,就是不从自身找原因。
孔子有句话,在这里与大家共勉:“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意思是说,射箭和君子有些类似,射不中靶子,不能怨靶子,也不能怨箭,要从自身找原因。
谨借此文向梁漱溟、钱穆、徐中舒三位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并表示深深的怀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