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1804|回复: 8

诸葛井沉淀的故事(1——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5 03: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店:黄丰年
说明:吃水不忘开井人。我的家乡博山区石马镇南沙井村北的淄河滩上有一口凿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2) 的水井,老百姓称为大井,又称为诸葛井。二百多年来沉淀了诸多故事,现打捞出十四个,整理成篇,分四次发表,本次发表1——3
诸葛井沉淀的故事
在淄河的上游,石马镇南沙井、西沙井、北沙井三个村交界的淄河滩上有一口凿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2 的水井,老百姓称为大井,又称为诸葛井。虽历经二百四十余年的风风雨雨,但偌大的井台,磨出道道沟痕的铁井口、大石槽,及记载创井过程的四棱碑,还都默默的立在那里,优良的水质依然如故。就是这眼远近闻名的诸葛井,于1995年被博山区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引来了无数的文人墨客慕名参观游览。《淄博日报》、《淄博晚报》、《鲁中晨报》、《淄博声屏报》、淄博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曾多次报道,旅游专著《金牛山大观》也作了专节介绍,因之人们都知道淄河滩上有一眼闻名遐迩的诸葛井,有一个令人震撼的铁井口,有常年涓涓流出的清泉水,有一通保护下来的四棱碑,还有一个盛三方多水的大石槽。人们都称这是诸葛井的“五绝”。人们参观游览后只感到新奇与震撼,但不知到在她身上曾沉淀多少故事。饮水思源,接下来我们就穿过历史的时空,时间的隧道,从这眼井中打捞出那一个个沉甸甸的故事……
一 大旱父老计凿井,
乩师架乩定井址
乾隆年间,山东连年大旱,致使庄稼痛失播种季节,这对于本来就靠天吃饭的三沙井黎民百姓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一家人仅靠点山皮薄滩地,哪能经得了连年的大旱,三个村里的水井早已干涸,老百姓吃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人喝水成了困难,那牲畜饮水更成了大问题。无奈之下,只得赶着羊,牵着牛到二十多里外的莱芜石湾子去饮水。有的牲畜还未到地头便倒在路上。不是被饿死,而是被渴死。这一年将就过去,以后再遇到更大的旱灾怎么办?。
这时,南沙井村的长老,德高望重的岳栋、秦庸言看到眼里急在心里,在一番沉重的思索之后,召集庄里乡亲商议:要想彻底摆脱缺水的困扰,必须再打一口更深的井,再指望现在的水井是不行了,不然再遇到大旱,还是与今年一样,不被饿死,也被渴死。他们的这一建议,得到了三个沙井父老乡亲的支持,并一致拥戴他们两个作为领袖,谋划打井事宜。
他们请来了会看水的“水文先生”。“水文先生”看到当阳山、金牛山、蔚屏山这三山鼎立的淄河滩上地势平缓,这是有水脉的象征,于是就决定在淄河滩上选址凿井。
为了不让乡亲百姓失望,井口选在哪个地方,这便成了两个领袖的心中大事。那时没有科学仪器测量,更没有什么卫星定位。若选不好凿井的准确地址,后果可想而知。于是他们请来了架乩的人,用在沙盘上架乩的方法选址定位。
这天,淄河滩上早就扎好了蓆棚,设好了香案,摆好了酒馔果肴,虔诚地等待乩师的到来。
过了一个时辰,一位身穿长袍,头戴缁巾,银须长髯,戴着眼镜的长者,背着一个箱子来到这里,全体在场的人一起恭揖迎接。
过了片刻,这位大乩师,摆好了乩架,坐在那里,两眼微眯,口中念念有词。岳栋、秦庸言等人虔诚地跪在那儿,平心静气,唯恐有半点动静惊扰了大师。过了大半个时辰,这位大师的乩针开始有规律地晃动,不一会儿在沙盘中画了一个“十”字形,便停了下来。
这位大师收口,睁开微闭的双目,捋了一下雪白的胡须,高兴地看了看沙盘上的“十”字形,哈哈一笑说:“好,就在这儿。”说着用手指了指作为井口的地方说,“在这儿凿井,保证出水,你们尽管放心。”这时全体下跪的人才松了一口气,站了起来。凿井的地址就这样确定下来。
于是岳栋、秦庸言及村中长老帮着大师收拾好乩具,拥着大师回村设宴酬谢。
二  凿井艰难财力乏
                   一升渣子一升钱
井址定下来了,领袖们便开始筹资,岳栋、秦庸言带头捐资。村里的其他长老也纷纷慷慨解囊,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凿井工程。那时没有先进的吊装设备,只是靠辘轳运人提渣。开始是流沙,稍不注意井口便被塌陷流沙掩盖井筒,影响凿井的速度与人身安全。他们采取了多种加固措施,井挖至二十几米后,便到了岩石层。那时凿井还没有放炮的措施,只是用錾子硬攻。各种困难接踵而至,一切都要支付费用。岳栋、秦庸言他们带头卖掉了自家部分土地,并且到四邻乡村募捐。
挖至多深、什么时候出水是个未知数,所需费用那不是可估价出来的,可谓是一个无底洞。三个沙井所有的住户捐钱捐物,邻近的莱芜老姑峪村也积极捐资,支持这一善行。但随着凿井的进深、费用的攀升,三沙井及老姑峪全体乡民都已经是筋疲力尽了。为了捐钱他们到外乡、外县四处筹资。自古以来打井修路架桥是为百姓谋福祉的事情,所到之处绝大部分都力所能及地支持,虽是几文几吊都表达了善心,凿井工作艰难地进行。
开始是黄色的石渣,两年后,井凿至三十余米深,便出现了青石石渣,进而逐渐坚硬,开始出现带黄颜色、绿颜色的石质,坚硬无比。匠工们只得一锤锤、一錾錾攻取。錾下的这些石渣,人人都感到奇怪,但都不认识,只是凭感觉这不是一般的石渣,很可能是一种什么矿物。他们便单独堆放起来,这些石渣也日渐增多。他们在下边艰难的凿井,支付的费用越来越大。开始工匠的工钱是每天多少钱,按天数日。这时,在下面凿井的匠工们也有了自己的小九九,开始磨洋工,工程进度很慢。后又改为量尺寸,按每天的下凿深度支付费用。他们认为反正你在上面也看不见,他们不按要求保证井筒粗细,只是一味的下凿,反正是按每天下凿的尺寸支钱,结果井筒上粗下细。开头没有发现,只是感到下凿的速度快了,每天支付的费用大了。他们感到有点蹊跷,于是岳栋、秦庸言亲自深入井下观察,这才发现了问题。他们为了不影响凿井施工,把原先的量尺寸,改成了不按尺寸而是按出渣的重量决定支付费用。这些凿井人感到我挣的是钱,出不出水与我无关。于是一个个又动起了歪脑筋,你不是不按尺寸,按出渣的数量来支钱吗,好吧,我就只向周围打,这样我们自己也得劲,出的渣子也不少。由于下凿的速度慢,但出的渣子却不少,支出费用越来越多。后来感到有问题,于是他们又亲自到下面观察,才发现井筒是上面细,下面粗,像蛇吞了蛤蟆一样,这才又调整了支付费用的标准,那就是在保证粗细要求的情况下,按下凿的尺寸进度,所出的石渣多少支付。
随着凿井的日渐艰难,筹资的困难,财力匮乏,最后到了一升石渣一升钱的地步。
凿井工作在艰难地进行。
这年又是大旱之年,灾荒战乱严重,筹资极端困难。他们到了莱芜的张家台,那里的人都说:“你们凿井不关我们的事,我们又不喝你们的水。”表示不捐。只有一姓康的人家说:“自古以来,修路架桥凿井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虽然我们不一定去吃水,但我还是要表达心意的。” 捐了几吊钱。附近的左家峪、啬泉、草庙头等村绝大部分百姓都力所能及地表达了善意。
由于开凿的日益加深,石渣出得多,钱又筹不来,他们为了信守承诺,还是保证一升渣子一升钱,只好再次典当各自的家产,四处筹资,保证凿井的工作正常进行。
当井凿到四十多米深的时候,发现了乳白色的石渣,这是水源的象征,在乾隆1773年秋终于出水。但随着大旱灾的加剧,水位降低,水量减少,最后又干涸了。为了不使此井成为废井,不前功尽弃。他们又克服困难,积极筹资用三年的时间,下凿了两丈多时,听到嗡嗡响的声音,凭感觉这是地下水涌动的声音,于是他们为了保证人身安全,撤出人员后,用一个大碌碡投到井中,只听“嗵”的一声,水喷涌而出。,从1776年始,这口井从未干涸,成了惠及三个沙井老姑峪及周围四村的重要福祉。
凿井成功后,为了不使井被淄河水淹砌了井台,安放了从中石铸造的铁井口,并在井的东面金牛山脚下竖起了由岳栋撰文、秦庸言行草书写的“刱井碑记”四棱碑。
三  打井不易吃水难
钩住鼻子留残疾
打出水来不容易,吃水也不容易。由于水井深达八丈多,折合现在的长度是五十余米。不遇旱灾水位高,用一般几米的井绳还可以,但到了旱灾水位很低,一般的井绳就不够了,必须用长井绳。这八丈多长的井绳,必须用好几根一般的井绳衔接起来才达到水位。绳子细的不行,拔水手撑不住,必须用稍微粗的,一般是大拇指粗细的才行。这五十多米的绳子圈起来得几十斤,所以打水时只得一头井绳一头筲。拔水时一个人也拔不了,必须两个人。一个人用手吃力地拔,另一个在后面用力向后拽,费九牛二虎之力才将水拔出。那时水桶一般是木桶,皮重而沉,所以打水时必须两人合作。
就在这一年,山东又逢大旱,水位下降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原来水位降低绳子长一点,人多费点力就可以。但这一年,原来最长的井绳也不够了,水桶不能自然地翻倒灌水。只能靠人工下到井底刮水。绳子长了,原来两个人配合还可以,但现在必须三个人了,一人在井底刮水,两个人在上面拔水。这天一早,某弟兄三人为了及早打水,不明天就往井上赶。但这个想法,不光他们弟兄三人有,大家都有。所以,他们到井上的时候已是好几家了,井口的绳子呈圆形整齐的排列着。于是他们三人中一个瘦小灵活的就先捆腰下井,片刻在井内打招呼到底了,井上的兄弟俩就续下了水桶。由于人多又有水桶,显得拥挤不堪,当这个小兄弟费了大力刮满水桶后,招呼上面的兄弟开始拔水。当拔水的钩子还没挂稳水桶,便急不等待的向上面大声招呼开始拔,结果钩子没钩住桶系,把自己的鼻子钩住了。那上面的兄弟二人,以为钩好了便用力开始拔起来,只听下面撕心裂肺的大声喊叫“出人命了!……”这才住手。此时鼻子已经钩壑了,幸亏刚离地,否则真的会出人命了。但从此留下了终身残疾……
以此可以看打井不容易,吃水也不容易啊。铁井口上的道道沟痕就是有力的证明。




发表于 2015-1-15 07:0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笔透出史枓性读后让人长知识  铁井口罡佷好的文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5 07: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笔透出史枓性读后让人长知识  铁井口是佷好的文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5 07:5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钩沉,黄老师有心整理,这是宝贵的了解历史文物的文史资料,很有意义。一口50多米深的泉水井,一个感人至深的先人挖井的故事。读来令人震撼。感谢黄老师让我们分享你精彩的历史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5 14:3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我专门去看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5 17: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想到这诸葛井还有这么多故事。打井不容易,老一辈人付出了那么多汗水、那么多心血!吃水不忘打井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5 18: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黄老师的文字细腻耐读
我很想去看看那眼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6 03: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各位文友的关注与褒奖,您们若有兴趣我可给你们当导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8 17: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留住这些民间宝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