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3201|回复: 2

写在鲁迅诞辰137周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25 21: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见贤思齐 于 2018-9-25 22:25 编辑

写在鲁迅诞辰137周年

文/夏伦稳

其实即使是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儿童的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
——题记
今天是9月25日,鲁迅诞辰137周年。鲁迅,这个名字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牢记,就像西方的圣人耶稣一样,家喻户晓,人人必记。
一、圣人之言的对比
耶稣说:我是善牧,狼来时雇工丢下羊逃命,而我是善牧,我愿为我的羊舍命。
鲁迅说: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和耶稣都是舍己为人的人,都是为了他的羊群和国家,甘愿牺牲自己而成道的圣人。

耶稣说:我是世上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
鲁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耶稣和鲁迅都发出了人生如何走道路的大问题。耶稣非常自信自己就是光,就是道路。而鲁迅用富有哲理的警句和长辈般亲切关怀的语气和语句劝诫青年人如何走好人生之路。

耶稣说:
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彼此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
鲁迅说:
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面对爱恨情仇,国耻家仇,唯有“彼此相爱”才可以宽恕对方,化解前嫌,放下对别人的恨,就是救赎自己,就是不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恨是毒,恨伤心。“相逢一笑泯恩仇”,只有圣人才有这个胸襟和大度。
二、领袖的评价
1937年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一周年纪念日。毛泽东在延安陕北公学作题为《论鲁迅》的讲演。他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1971年11月20日,毛泽东在同参加武汉地区座谈会人员谈话时说:“我劝同志们看看鲁迅的杂文。鲁迅是中国的第一个圣人。中国第一个圣人不是孔夫子,也不是我,我算贤人,是圣人的学生。”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里谈到十年内战时期有“农村革命深入和文化革命深入”,“而共产主义者的鲁迅,却正在这一‘围剿’中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毛泽东把鲁迅的方向确立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得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文章让毛泽东折服。毛泽东本人就是文章大家,他对鲁迅的评价也是别具只眼。鲁迅的小说、散文、旧体诗,一般人都不难认识到其文学价值,但对于其杂文,特别是后期杂文体现出的马克思主义价值,一般文艺评论家恐怕就很难认识到了。应当承认,毛泽东对鲁迅后期杂文的推崇,在鲁迅研究上是有开创意义的。也许正因如此,毛泽东对鲁迅关于写作的主张格外重视。1942年延安整风时,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报告中多次提到鲁迅,在推荐的4篇文章中,鲁迅的一篇列在列宁、季米特洛夫之后,毛泽东本人有关文章之前,并作了详细讲解。毛泽东是把鲁迅当作导师向全党推荐的。
从1956年春到1957年春,围绕着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毛泽东在与文化界人士谈话、党内讲话中多次提到鲁迅。1957年3月8日,毛泽东在同文艺界代表谈话时曾设想鲁迅在世的情况:“我看鲁迅在世还会写杂文,小说恐怕写不动了,大概是文联主席,开会的时候讲一讲,这三十三个题目,他一讲或者写出杂文来,就解决问题。他一定有话讲,他一定会讲的,而且是很勇敢的。”这一时期毛泽东实际上是把鲁迅当作新中国所应当拥有的优秀文学家的榜样来看待的。他在同音乐工作者谈艺术民族化时说:“鲁迅的小说,既不同于外国的,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它是中国现代的,是民族化的。”在同新闻出版界代表谈到鲁迅敢写文章,他并说“我看把鲁迅搬出来,大家向他学习”;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讲到如何避免片面性时,他说“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就是因为这时候他学会了辩证法”,同时还讲到了列宁的一部分文章也可以说是杂文,把鲁迅与列宁相提并论。
1966年7月8日,毛泽东在韶山滴水洞所写的一封信中指出:“晋朝人阮籍反对刘邦,他从洛阳走到成皋,叹道: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鲁迅也曾对于他的杂文说过同样的话。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这是引鲁迅为知音了,因此又说:“我喜欢他那样坦率。他说,解剖自己,往往严于解剖别人。在跌了几跤之后,我亦往往如此。”鲁迅在毛泽东心目中地位显然又提升了。
晚年的毛泽东,“读鲁迅”的兴致并没有因体衰多病有所减少,反而更甚。他在考虑起用一大批老干部时说,要“打破‘金要足赤’、‘人要完人’的形而上学错误思想”,大概也是借用了鲁迅在《准风月谈:关于翻译(下)》的说法。他还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读点鲁迅”。


 2014年2月7日,俄罗斯当地时间,习近平在索契看望中国冬奥会健儿时,他引述鲁迅的话:“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些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习近平引鲁迅之言喻中国精神。中国人,只有锲而不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恃强凌弱,乃平常之心,中国才有未来,我们的民族才会有希望。
三、我身边喜欢鲁迅及其文章的那些人
1
人们常常说: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周树人即鲁迅,鲁迅的文章不光出现的多而且很长, 积极容易出现在阅读理解上。还有,鲁迅的文章比较难理解吧,而且他的文章揭示的问题比较深刻。所以学生会怕学了。但是,在我的学生时代,我特别喜欢鲁迅的文章,每每读着鲁迅的文章,我都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格外起劲。在早晨或者傍晚诵读教科书时,鲁迅的文章我都是第一个选读。
2
在我高中毕业时,同学们相互写临别赠言。其中有个同学大体写到:
“你总是让人看起来感觉那么与众不同而又孤独,独立独行......这让我想起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即使是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儿童的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
那个本子在我搬家时也就丢了,但是她引用鲁迅的这句诗,当时我是第一次听说,却感动得我泪眼婆娑,彻夜难眠。在所有的同学留言中,她的话最入我的心。其实我们之间平时很少说话,偶尔她有不会做的数学题,就拿来问我,我一般总是对班上的同学,有问必答。
当时班上有三个名字叫云的女同学,经常问我数学问题,我是插班生,从理科班转学,复读,插班到应届文科班。和这些新同学都不熟,基本上也不主动去和别人说话。她在这三个叫云的女同学中,是问的数学问题,相对最少的一个。但是她留言,对我的性格分析,字字珠玑,入心走窍。这或许是鲁迅的那句话触动了我少年的心。
多年之后,同学们都是散落在天涯海角。高中理科班同学十年聚会,我是发起人之一,匆匆赴约,无意中有缘提前联系了那个叫云的女生。此时,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是一个中医学在读博士。
我赶到同学聚会的餐馆,和大家聊天畅谈。但当我接到云的短信,说她已经坐上火车,从另一座城市,赶回故乡时,马上又和同学们请假,说临时有个事,先去去再回来。
在车站,又见到了云,送给她两提,从我生活的小城,带回来的特产,然后叫上出租车,送她回家。我把新学的手相学,关于生男生女的预测,在她面前卖弄,想猜猜她的两个孩子是男是女。可惜,她说没有猜中,还需要继续努力。
“对你的印象,起源于你写给我的鲁迅的那句诗。没想到你也步了鲁迅的后尘,学医了......不过我也学起了鲁迅,爱上了文字,业余时间喜欢写点文字......”
这个时候,我又想起了鲁迅。鲁迅原本是学医的,后来因为看了日俄战败的那场“电影”,深深刺痛了先生那个拳拳赤子的爱国之心,便索性弃医从文,以笔代刀,解剖人心。
因为家庭的变故,父亲的死,鲁迅曾立志学医,准备学成后“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就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于是他便到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
鲁迅在仙台学习的第二年碰到了一件事情,使他改变了学医的志向。一次上细菌学课,需要用“电影”(幻灯,当时称电影)来显示细菌的形状和活动情况。教师讲完后,还没到下课时间,便放了几段时事幻灯片子,映出的是不久前刚结束的日俄战争的故事:日军抓了一个中国人要枪毙,说他做了俄国间谍,刑场四周围了很多身强力壮的中国人在看热闹……这时,有的日本学生狂呼“万岁”,有的斜着眼睛看着鲁迅,议论说:“看看中国人这样子,中国一定会灭亡。”面对此情此景,鲁迅浑身像火烧一样,再也坐不住了,他猛地站起来,夹起书本愤然走出教室。
鲁迅被这件事深深触动了,他想: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势力范围,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肮脏的战争,是对中国主权的蹂躏。腐败的清王朝丧权辱国,人民又不觉醒,是中国落后的根源。看来,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情,如果中国人思想不能觉醒,即使体格如何强壮,还不是被帝国主义者抓去杀头?还不是只能成为示众的材料和麻木的看客?病死多少人倒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在于改变人们的精神,要唤醒人们,中国才能有希望。 但是,用什么办法才能改变人们的精神,唤醒民众呢?鲁迅认为,当时的海外留学生中,有学医的,学法律的,学工程制造的等等,这些只能在某一领域有所作为,而不能改变人们的精神,要改变人们的精神,首推文艺。文艺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能够把沉睡、麻木状态的人们唤醒,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这样,人们觉醒了,中国就有改变的希望了。
没过多久,鲁迅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到了东京,联络了许寿裳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筹办文艺杂志。不久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后来他写了大量的杂文和小说,成为我国最伟大的现代文学作家。
3
在我上大学时,我的写作课老师,也是我们学校的教务处处长李先庆教授,约我去他家做客。
在教授家,我第一次看见一个人家里,满屋子都是书,真正传说的那种书香家庭。更难忘的是我看见老师收藏有鲁迅全集,中英文两个版本的,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先生读后写的字。就像我上学时在教科书上记录鲁迅的文章一样。
先生说:“鲁迅的文章我是通读了的,而且中英文两种语言,都学习了,鲁迅对我的帮助最大......”
先生对学生的爱和耿直,和鲁迅先生非常相似。真可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我和他,是极普通的学生和老师关系。因为在课间时,我们聊天,聊到华盛顿和毛泽东。我对两位伟人的评价,得到老师的肯定和点头。
他便对我:“你是一个很有思想,有个人观点的青年.....对!读书一定要读进去,再跳出来.....只要你好好学习,将来一定会有一番作为.....如果周末,你愿意,欢迎你到我家做客......”
第一次面对教授的盛情邀请,恭敬不如从命。周末去了他家之后,我发现收获非常大。我终于明白了教授能够出口成章、著作等身的奥秘所在。我也明白了他从一个普通的,当地师范毕业生,一步步成长为大学教授的勤勉、好学和上进。
我也对自己阅读了华盛顿传记、毛泽东传记后的比较鉴赏感觉非常有意义。至少,这创造了我与教授一次交流交心的谈话机会。
先生一边耕耘在教学一线,一边还身居领导职务。据说,有次有人找他办事,带了点礼。先生一气之下,从五楼的窗户扔了下去,从那以后,“不收李”(先生姓李,礼与李同音),变成了先生在学校传开的绰号。
所以那天我去拜访先生,也是两手空空,害怕会遭遇尴尬,被逐出。但是先生看见我依旧非常亲切,师母还亲自做饭,用自家酿造的米酒招待我。
临别前,先生还问我,如果书架里有喜欢看的书,可以拿去借阅,看完还给他即可。我当时还真借了一本英文版的《元极功》。
这又让我想起,鲁迅先生在他的寓所,招待进步学生的故事。
多年后,当我再为人师时,我也主动请我有缘学生的客,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当年老师的影响,传承了老师的影子。
鲁迅.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9-25 21: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4
  某日,约我生活的小城,一位中学副校长、作协副主席、摄影家老师一起去野外摄影。因为摄影家想拍摄一组专题,刚好我遇到了他需要拍摄的主题内容,就电话告知了他。我们一边拍摄,一边聊天。
摄影家不仅爱好摄影,也爱好写作。他和我一样,都是英语教育专业毕业。
“我一开始写点记叙性的情感散文,然后又转向有思想性的教育随笔,后来又转向更深的文化层面的民俗、方言、史志,不断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度探索,就像登山,越往上看,登顶的越高,一览众山小,无限风光在眼前......”
“你最喜欢的作家是谁?”
“我最喜欢的作家是鲁迅。鲁迅的书,我买来,全看了一遍。”
“你如何看待最近教科书去鲁迅作品、减少、弱化鲁迅的现象?”
“这是时代的要求,但是也这不一定是好事。纵观古今,还没有哪个人的作品,对中华民族,对中国人的性格和民族性总结、解剖、批判的如鲁迅一般深刻、独到,令人内省、发人深思。鲁迅,对于我来说,是迄今,影响我最大、最深刻的一位伟大作家......”
5
在我编辑淄博市散文学会《稷下散文》微刊时,有缘阅读了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作协会员李木生先生的书和文字。他在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八十周年的文字《鲁迅,越人的血脉及其他》写到:
立国先要立人。当一个国家的民众、尤其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里渗透着奴性的时候,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会处于危殆险恶的境地。因此,我们的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里,亟需融入粗壮的灵魂、强健的精神、柔软洁净的心灵与独立自由的思想。而这些的重建与获得,我们是有着榜样与源泉在的,这便是上个世纪的五四运动,这便是鲁迅与他所代表的越人的精神。
鲁迅的一生与他的全部文字所表现出的思想高度与精神境界是一致的。学习他继承他就是要学习继承他的思想与精神。
对于压迫者的反抗、对于这个专製制度以及维护这个专製制度的思想与文化的批判,贯穿鲁迅的一生与他所有的文字。北洋军阀政府,国民政府,以及左联的那些只知挥舞鞭子的“头头”们,鲁迅始终坚持着反抗与批判。他与章士钊的斗争,与胡适、陈西莹及“第三种人”的斗争,与创造社、太阳社以及成仿吾、李初梨、冯乃超、朱镜我、彭康、钱杏邨等等的斗争与论战,都是前一种斗争的延伸与深化。在统治者的围剿与“左翼们”围剿的双重围剿里,鲁迅先生或者是主动冲锋,有些是被迫应战,从来也没有退缩过。
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鲁迅总能站出来,说出真相,表明态度,绝不含糊。尤其是在统治者挥动屠刀滥杀无辜的时候,教导劝说青年们讲究“壕堑战”以保存自己的鲁迅,甚至会赤膊上阵。国民党政府在上海的龙华枪杀了五位青年作家,被通缉着、挈妇将雏正在逃难的鲁迅,还是在深夜里写了《为了忘却的记念》:“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北洋军阀政府在北京屠杀了48名徒手请愿的学生,屠杀了,还诬蔑这些个受难的学生为动乱的“暴徒”。已经列在暗杀黑名单前列的鲁迅,毫不退避,蘸着血泪点燃的怒火,连续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无花的蔷薇》等一系列文字。这些文字,我每次读都会让心里燃起呼呼的怒火,让眼睛里溢着痛苦的泪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纪念刘和珍君》);“如果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来的事便要大出于屠杀者的意料之外——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无花的蔷薇二》)!在这篇《无花的蔷薇二》的末尾,鲁迅还缀着一句话:“三月十八日,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写。”也许鲁迅会想到当年司马集团对于嵇康的杀戮。当时是有三千学子集体联名援救嵇康的,他们公然反对司马集团,声援被判死刑的嵇康。虽然残忍的司马集违背民意,还是杀害了嵇康,但是握有兵权的司马集团毕竟没有加害三千学子。一个“最”字,还表达了鲁迅的震惊。只是这个“最”字,鲁迅用得并不妥当,历史证明,专製体制下的黑暗,只有更黑,没有最黑。
这些文字,是需要常常地重温的。重温的,还有鲁迅的精神,鲁迅的这种敢于说出真相从而也是说出真理的精神。
五四时期的后半叶,虽然有国民党的严酷统治(或曰一党专政),自由空间到底还是或大或小地始终存在着,犹如落潮的海滩上遍布的螃蟹之类海洋动物呼吸的孔。这些呼吸孔洞的出现与存在,不仅是时势使然,还是知识分子不懈抗争与争取的结果。其间也有鲜血的横流与痛苦的折磨。想想我们的鲁迅,尽管用了一百八十多个笔名,才骗过躲过国民党文字鹰犬的眼睛——但他终究还是将数百万带着芒刺的文字发表了出来。鲁迅如果早早地去了延安,或者活到一九四九之后,还能够发表这些带着芒刺的文字吗?一篇《野百合花》就已经让王实味命丧黄泉了。伟大领袖不是明白无误地说过,鲁迅如果活到四九年之后,不是闭嘴就是蹲监狱的吗?作为冲破专製罗网封锁的先驱,鲁迅的独立发声与呐喊,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中国,无疑有着非凡同寻常的意义。
我常常地想,鲁、越两地相隔数千里之遥,常常被供在庙堂中的儒家文化与常常被疏离于民间的越文化,更是有着泾渭的分界。但是从中国的当下与未来计,以鲁迅精神独立于世的现代越文化,或者更加有着急迫的现实意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圣人”条目这样解释:“旧时指品格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物,如孔子从汉朝以后被历代帝王推崇为圣人。”
的确,孔子几乎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中国圣人。但他确确实实是被历代帝王和帝王的奴才们推崇起来的圣人,是统治者为统治大众而树起的“典型”。他们认为立下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再来个“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其江山就可以万岁万岁万万岁了。诚如鲁迅先生所说:“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至于老百姓知道孔夫子是“圣人”,“不过是权势者的留声机”(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两千年间,“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孔夫子坐稳了圣人的位置,这不能不是中国的悲哀,不能不是中国老百姓的悲哀。
中国呼唤民众的圣人──那种完全为了民众而又有最高尚的品格、最高超的智慧的人。
中国毕竟还是是幸运的,就在中国的民众最需要的时候他来了,这个人就是鲁迅。
他是中国新的时代的长子,崛起于专製王朝彻底塌毁之际,并于无声的中国,发出了第一声呐喊。从此,在风雨如磐的中国,他挥动如椽巨笔,成为积弱积辱的中华民族最硬的脊梁和灾难深重的劳苦大众最大的代言人。一面是对民族的敌人和人民的敌人的空前的战斗,一面是对民族与民众病根的解剖、诊断与疗治,当然根底上还是重如山岳的爱。
.......
孔子与鲁迅,中国两圣人,一个代表着中国专製制度的开始,一个站在这个专製制度的末尾、呼唤着中国民主与自由时代的到来。检视两位圣人在现代的遭遇,似乎能让人摸到时代细微处的本质,感到时势具体的阴晴冷暖。
和孔子的热闹对比着的,倒是鲁迅先生的碰壁与寂寞了。在北京被北洋军伐通缉,被列于暗杀的黑名单,几经躲避,不得不抛下老母亲南下;落脚于上海,又遭国民党政府的通缉,又被列于暗杀的黑名单,挈妇携子东藏西匿,直至带着“通缉”之名进入坟墓。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四日,从沪西万国公墓起出的鲁迅先生的灵柩,由宋庆龄、茅盾、许广平等人扶着,被隆重地安放在上海虹口公园内花岗石砌在的新墓内,灵柩上依然覆盖着写有“民族魂”的大旗,只是由原来的白底黑字改制成了象征胜利的红旗。墓前的巨大墓碑上,横题着毛泽东手书的“鲁迅先生之墓”六个大字,墓碑下面放着中共中央敬献的花环,上面写着“鲁迅先生永垂不朽”。地下的鲁迅当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朋友与学生的胡风等人,此时已被推崇自己到无以复加地步的“人民领袖”打入到十八层地狱。
据说孔子又在热烈起来。庞然的孔子铜像曾在首都最大的广场上出现过一些时日;政府出面的每年一度的曲阜祭孔大典,其场面的宏大与热闹、肃穆与庄严,都是空前的;而政府花巨资兴办的孔子学院听说也已经“遍布全球”。而我们的鲁迅先生,却在冷落下来,不仅学校的课本里在减少着鲁迅的分量,甚至在最该理解鲁迅的知识分子中,也在流行着一种贬诋鲁迅的“时髦”。
这不得不使我们警惕起来。
......
鲁迅先生也在遭到着或明或暗的冷落与歪曲。甚至在流落海外的中国知识分子中,也流行起一股否定鲁迅、告别鲁迅的风气。但是,作为越文化的集中代表的鲁迅与鲁迅精神,却是抹杀不掉也无法忽略的,因为我们当下的中国,十分需要这份丰厚的遗产。这份遗产既是流,又是源。比如我们今天在“鲁迅与越文化论坛”的讲台上自由地发言,就是听从了鲁迅先生的教导:“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鲁迅《三闲集•无声的中国》)
对于压迫与奴役的反抗,对于已经定于一尊、并成为统治者工具的儒家思想的反叛,基于生命尊严之上的独立地思考与对于自由的不懈地追寻,要在这无声的黑暗中发出独自的声音与呐喊——鲁迅精神——不正是有着奴役传统与烙印的中华民族性格重铸时所最需要的吗?

6
某日,我参加淄博市新华书店组织的阅时光读书会,聆听主讲人郝永勃先生的分享,得知他写了《丁亥年秋,在上海重读鲁迅》,随笔集《鲁迅写照》,文论集《鲁迅肖像》、《春秋鲁迅》。先生是淄博晚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协会员,他也是鲁迅的粉丝,专门为鲁迅先生写过一篇文章,三本书,我想这是对鲁迅最好的纪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25 21: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见贤思齐 于 2018-9-25 22:23 编辑

四、追寻圣人的足迹
小时候,每当圣诞节时,母亲都带我去教堂赶礼拜,在耶稣生日的那天,为他献唱赞美诗。
长大后,我喜欢读书,喜欢读名人传记,每当我读完一本名人传记时,就会模仿书中主人公做一些我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者追寻书中主人公走过的足迹,去朝圣。比方,我读了《红星照耀中国》,被红军长征的事迹深深震撼和敬佩。我就非常佩服红军不怕吃苦的精神。然后学着当年红军长征的样子,第一次从乡下家,步行,从早上开始走,一直走到天黑,走到我就读的高中。
当我读完周恩来传记,就去了天津参观周邓纪念馆,在南开大学的教室里旁听课,在周恩来的雕像前合影留恋,买了印有周恩来事迹的扑克牌来收藏。
当我辅导学生参加作文比赛,在颁奖典礼上,认识了生活在我们这个小城的作家、主编、主席,想加入他们的圈子。然后就开始尝试向当地报纸投稿。当我作协领导告诉我,加入当地作协需要在当地正规刊号发表6篇以上文章时,我就开始搜集素材,想写文章。
当我非常仰慕的企业家逝世时,我熬夜为他赶写了一首诗。在写作之前,我从网上搜集了他10万多字的新闻报道材料,然后必须浓缩成一千字左右的文章。这个时候,我非常苦恼,因为以前我从没有写过,没有经验,也没有人现场指导我。这个时候,我就走到书房书架上找我收藏的鲁迅的书读,突然《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进入了我的视线,又通读了一遍,便马上文思泉涌,一口气写下了《纪念刘石桢君》。发给作协编辑老师,刚开始,她还没有看上,我说如果不行,我再重写一篇,或者你命题,我再写。她后来说,算了,就这篇吧,试试再说。没想到一周不到,居然发表在了我们当地的晚报副刊上,并且她还在微信上转发了报纸编辑对这期这篇文章的特别嘉奖,说紧扣时事,写得好。
所以说,我在市级晚报副刊上发表我的处女作,要感谢鲁迅先生,是阅读了他的文章后,得到的灵感和启示。后来这篇文章相继又发表在省级杂志刊物《齐鲁文学》上。
再后来,慢慢混入了文学群,朋友圈,看见群里有微友转发正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学习的照片和文章,更是艳羡不已。我有事出差去北京,几次想打听鲁迅文学院的地址,想去参观一下都未果。因为我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或者旁听过课程,或者在他们的宿舍住过,或者在他们的实验室过夜过。唯独令我神往的鲁迅文学院,却迟迟无法寻觅。
这个暑假我辅导学生、陪伴女儿参加中国作协组织的首届“中国校园文学奖”颁奖典礼上,来到中国现代文学馆,在参观中,无意间邂逅鲁迅文学院,当时非常欣喜。像一个久别的浪子,终于找到家的感觉。
在鲁院门口,在那牌子和作家们雕像下,我拍照,我和他们合影留恋。当我怀着崇敬和瞻仰的心态想走进鲁院的教室,感受一下作为一个学生的感觉时,却被守门的大叔告知,非本校学员不得入内。这个时候,我就想起来了曾经在书上读到的:在上海外滩公园,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
过去,在旧中国,我们是中国人,却没有行走在自己国土的自由。而今,我生活在新社会,作为一个鲁迅的粉丝,想体验和参观一下以他名字命名的学院,感受一下文学的气息和熏陶,却被告知“非本校学员不得入内”。我知道当年鲁迅是非常热爱追求进步的青年。他在北京的寓所,经常接待来自北京和全国各地慕名拜访他的文学青年,而今却……
我不知道鲁迅如果在天有灵,会有什么感想,至少我想到这,鼻子禁不住发酸,嗓子开始灼热,眼睛开始模糊。我从遥远的边缘小城,花了不少了路费,坐火车,换汽车,好不容易,与心中的偶像,心中的圣地,有了零距离的亲密接触机会,却被新的规则,规则在外。
这就像我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早已经成年,过了宪法规定的18周岁,但是一直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样,我是一个守法的良民。但是我却像一个犯人一样,被现实的各种规则,剥夺了法律规定的自由的选举权。
此刻,只能在心中发下一个小小的心愿,祈愿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有朝一日,可以名正言顺地走一遭。
今天是鲁迅诞辰137年纪念日,从早晨到晚上,断断续续一直在想他,写有关他的文字,写了一万多字了,也是对他的一种特别的怀念与纪念。是为记。
追寻心中圣人鲁迅的足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18年9月25日星期二 8:30至21:16 写于家中卧龙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