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3000|回复: 2

“走亲”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 23: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小默 于 2015-3-3 08:42 编辑

“走亲”去(已投稿给《淄博晚报》)
樊甜甜
      
       “过大年,走亲去,初二姥娘初三姑,表舅表姨靠在后。”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和小伙伴们熟识的一首新年童谣。
       走亲,又叫走亲戚,走亲亲,是我的家乡——鲁中农村过年仪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走亲,一般是晚辈拜望长辈,也有亲朋好友、姊妹兄弟互访的。
       孩子们盼望走亲,不仅能品尝到三大碗(丸子汤、肉片汤、鸡汤等)四大件(炸鱼、炸肉、炸茄盒、炸豆腐等),若未到上学年龄,还能收获几元的压岁钱。对于生活并不富足的农家娃娃来说,这些好处不啻于中状元了。因此,当时,一近年关,村口的孩童们便拍着手开始盼全年中最隆重、最讲究的规程——走亲。
      走亲的时间定在大年初二至十四,一天走一家,如有亲戚比邻而居,也可一天访多家。鲁中民间多有“初二看姥娘”的约定习俗,因此初二这一天一定去姥娘家。因为舅舅多与姥娘家相邻,因此舅家也在初二这一天走访。初三起是姑家姨家,在男尊女卑的旧传统习俗里,一般是先走男方亲戚,再走女方亲戚,由亲到疏,由里及表,所有的长辈都探访一遍。小门小户的人家初七初八便走亲结束,富门大族十五十六才拜望完毕。
       最有意思的是礼品的选定。幼时,乡人走亲多提一只竹蔑编的篮子,礼品分三层装得冒尖儿。最底层礼品底层叫“铺衬”,多用几大角一斤的大糖酥或者自蒸的白面馒头装备,是礼品中质量最次等的。中间的礼品是“送官”,这层的物品质量中等,内容有鸡蛋糕、梨罐头等。上层的是“看官”,这层的礼品最上等,价值最贵重,有蜜三刀,蜜食罐子,蜜桔罐头等。三层礼品摆放有序,造型丰满,篮顶再覆以红花布,这样走起亲来才体面又大方。
      当时,乡人生活艰难,带尖尖满满的一篮子礼品去走亲,主家最多收两三样,万不会整篮收下。收礼品,很有看头。主家定要收的是篮底的“铺衬”,客人定要送的是上层的“看官”,就这样你争我执,推来搡往,直辩得面红耳赤、邻人瞩目,主家才折中收了中层“送官”。双方情意之真,礼让之切,让人不由不叹服。其实,最上等的礼品,每家只置办了四五样的,其中一两样只能送给姥娘家或舅家,其余几件则是“一篮子买卖撑到底”,装好看的,真收了,到下一家走亲时,就没有了。日子的艰难,没能阻挡乡人对礼节的崇拜、对美好生活的希翼,他们正是通过这样近乎窘迫的形式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和信念。上世纪八十年代,家家都上演着这样的“走亲潜规则”,大家不点破,不言明,普通百姓间一种令人叹然的默契与尊重,以走亲的形式绵延了不知多少年。
      思古观今,现在大家早已衣食无忧,走亲礼品不再发愁,礼节也一律从简。谈一谈过往,聊一聊将来,平日大家各自奔忙,在过年的几天小聚一下,无惧什么礼品,无惧什么时间,只要心贴近了,就什么都有了。
      走亲归来,暮色中,又想起父亲推独轮车一侧载着挽红竹篮的母亲,一侧载着我和弟弟,在雪地里蹒跚去走亲的情景。我分明看到,那种规则森严的旧文化制度,那种因困窘而产生的特殊礼仪传统,已经在时光中逐渐老去。鲁中地区,我的乡人们再也不用为过年走亲而假装“圆满”。看着一张张喜气洋洋的面孔,我不禁感觉到一种新的力量正成长起来。新年新气象,我们的生活总会越来越美好!

【作者简介】:樊甜甜,笔名小默,淄博市临淄区晏婴小学语文教师。热爱教育,热爱故土。

发表于 2015-3-3 04:28:10 | 显示全部楼层
仓廪实而知礼节,年成好了,老百姓的礼节也很讲究。这是社会文明的进步,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3 08: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淄水金山 发表于 2015-3-3 04:28
仓廪实而知礼节,年成好了,老百姓的礼节也很讲究。这是社会文明的进步,欣赏。

谢谢文友鼓励,问候早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