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文学云作家报云朵儿
注册申诉:xianchangbao@126.com云朵儿云朵儿
查看: 5533|回复: 1

马踏湖的冬天 巩本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14 21:2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踏湖的冬天
桓台  巩本勇

      (一)割苇
      开镰——啰!
      马踏湖的冬天从收获芦苇开始。立冬这天,沿湖村庄各家各户准备了最快的镰刀,天不亮就撑船出发,下湖割苇。收获芦苇是要下大力气的,湖区人尽可大搂的臂揽苇束入怀,挥舞镰刀咔嚓作响,高高的芦苇齐刷刷倒在肩头。每每割足一大束子,就顺放再跟前的条凳上。该打捆了,他们就在丫根、中腰、末梢处牢牢地刹捆上几道苇绺子。然后,把苇捆高高举过头顶,摔到苇地里,再蹬滚三脚,看着不松不散捆,有点得意洋洋,这绝对不是赖把式。撞巧了,苇地里的野鸭、苇雀等诸鸟就会腾空而起,特别是失去了窝巢的苇雀会一直惊叫不停。
       马踏湖区生长着两万多亩芦苇,在马踏湖,凡是有河有湾有水的地方,必定生长着芦苇,丛丛簇簇延伸到岸边。芦苇开花,这是四季里马踏湖最迷人的景色。只要有风,它朵朵片片,像降落伞,像孔明灯,像风筝,在风中如梦如幻。然而,这一年中难得的景象就会从立冬这天开始匆匆过去,转瞬即逝。湖区人习惯用“秋”来指代一年中每个收获季节。麦收被称为“过麦秋”,秋收被称为“过大秋”,而这收获芦苇,便自然称之为“过苇秋”了。华沟、夏庄、鱼龙湾等村,“过苇秋”不亚于秋收秋种。三个麦秋不如一个大秋长,而三个大秋不如一个苇秋忙。这十几天里,是湖区人最紧张、最高兴的时候,在外打工、从事建筑的都要回来“过苇秋”。
      芦苇会记住许多事。我是将芦苇常常看作是人的化身的,留在记忆里的东西最弥足珍贵。
      记得小时候,我常常数算着什么时候“过苇秋”,盼“苇秋”就像盼过年一样。因为“过苇秋”会吃好多解馋的牛肉,那时候,人们平日里连猪肉都舍不得买。为防止下水着凉,也不挨芦苇茬子的“扎”,湖区人割苇需要穿“牛皮鞋”。湖区人割苇穿的“牛皮鞋“就是用牛皮做的,他们叫“腿子”。用牛皮就得买牛来杀,杀了牛就分牛肉。还是在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时期,一到“过苇秋”,湖区人便能大口大口地吃起牛肉来。这就是为什么马踏湖的姑娘长得水灵秀气,小伙子长得壮实帅气的原因吧。
       “苇秋”时节,小船正式派上了用场。男人们下湖割苇,女人们也不闲着。小船运至岸边,她们帮着搬抗、码垛,累得满头大汗。临近中午的时候,她们回家准备饭菜,让运送芦苇的小船捎到地头。各家各户割苇的劳力,午饭都在坡里吃。空闲的时候,也有捕鱼的,他们临时生火取河水炖鱼。一边干活一边炖鱼,可谓惬意自在得很。无处不在的美如同无处不在的舟,马踏湖的小船装满芦苇,在弯弯曲曲的河道里行驶,一只一只出入桥孔,载的是歌,载的是笑,载的是人们富足舒心的好日子。
      父亲告诉我,芦苇一直是湖区人的“命根子”。原来生产队的社员们只是家家户户挣工分,苇田属于集体,历年来的收入一直靠它,一根芦苇最好的时候能卖一角多钱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苇田都分到了各家各户,自收自卖。现在的年轻人认准了从事建筑和进厂做工收入不少,渐渐地每家几亩的芦苇地都不放在眼里了。但是好多年长者仍不了,他们说,习惯了,每年“过苇秋”不割芦苇,像是丢了东西一样。湖区人对芦苇的确很有感情啊!我从芦苇身上得到了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
       心地才是最远的荒地,芦苇地在减少,时间带给湖区的将是永远的刺痛。
       (二)踩藕
       老话说“三九四九冰上走”,腊八时节,正值三九寒冬,很多人猫在家里不愿外出的时候,马踏湖又迎来了一个忙碌的季节——踩藕。
       白莲藕是马踏湖特产之冠,因所开的莲花是白色,故称“白莲藕”,它要经过萌芽、展叶、开花、结实、膨藕、休眠等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白莲藕春暖后植秧,六七月份作藕,这时的藕当地人俗称“新藕”。采片荷叶把藕包好,轻捶击碎,拌些白糖,吃起来爽心甜脆。冬季藕完全成熟,开始供应春节前后百姓餐桌。
      马踏湖有藕田四千多亩,沿湖各村尤以鱼龙湾为最多,踩藕人大多数集中在这个村。为了使白莲藕卖个好价钱,湖区人选择腊月天破冰踩藕。下藕池前,必须穿上一种当地叫“胶叉”的外衣,是用橡胶做的连体衣裤。穿上它,从两脚一直到脖子,全被包了起来,避免冷水浸湿衣服。藕池里若没有冰缝,人们就用鼓槌使劲敲出。还没有破冰,这时得用一种叫镩的工具,湖区人叫镩凌。踩藕人砸开冰封的藕池,开始踩藕,刚开始觉得十分寒冷,渐渐地腿脚就不是自己的了。
      冰下是刺骨的水,水下是乌黑的泥,泥中是洁白的藕。“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文人雅士多歌颂莲叶荷花,而忽略了埋在淤泥里的莲藕。
      为什么叫踩藕呢?踩藕人下藕池的那一刻,要用脚底的触觉判断藕的位置和走向。什么事都是熟能生巧,有经验的踩藕人虚着脚轻轻一踩就知道藕在哪里,用手一摸,不管摸到哪一节,就知道是顺着还是逆着,要朝哪个方向用力。踩藕人凭借多年锻炼出的“脚感”,脚在泥和藕间游刃有余。
      不管怎么说,踩藕人的活白干不了。
      但是,踩藕人一天泡在水里六七个小时,身体不强壮的话确实吃不消。
      藕长在泥里横七竖八,一支完整的藕往往五六节连在一起,一米多长。能从泥里把它完整的取出来,这是个技术活。踩藕人顺着藕杆下脚,先踩到长藕的地方,用手从冰水里将藕拔出,然后再将藕清洗干净。藕要是踩断了,就容易进水、进泥,不仅品相差,也不好吃,更卖不上好价钱。踩藕的功夫好不好,就看他能不能把藕完整的、成支的从泥水取出来。
       马踏湖白莲藕以九孔为主,也有十孔和十一孔的。白莲藕内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以及维生素B和C,有明显的补益气血,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在马踏湖区,一亩藕池大约收获四千斤藕,一个人一天大约踩藕五百斤。一支支白莲藕从泥水中踩出,被湖水冲洗后装箱运到了乡村城镇的菜市场,成为春节前后餐桌上一家人津津乐道的美食。
      人们的生活像马踏湖的白莲藕,一日一日的掩饰着。
      (三)冬捕
       冬季里,马踏湖的冰层厚度有十几厘米。这给湖区人带来了乐趣:冬捕。冬季仿佛是为马踏湖准备的,总有丰收的喜悦。
       湖面结冰后,水中的鱼类因为缺氧,喜欢贴着冰层游动。这时,只要在冰面破开一个口子,它们就会成群的聚集到洞口换气。破冰叉鱼和下网捕鱼,这种冬捕方式在马踏湖一直延续至今,湖区人叫“颤清”。每到这个时候,湖区人便纷纷拿上木榔头,下户捕鱼,他们称拿鱼。大概是湖区人把捕鱼看得太简单,认为根本算不上捕,直接到湖中拿就行了。
       在马踏湖,且不说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和藕田给湖区人增加了多少收入,单单看水产品种类之多数量之大难以数计。鱼类也不下几十种,主要有鲤鱼、鲫鱼、草鱼、黑鱼、鲶鱼、鲢鱼、鳝鱼、泥鳅、甲鱼等,还有小鲨鱼、白条鱼、三尾鱼、四鳞子等。
       湖水结冰后,结构力强,人在上面走会感到颤动,但绝不会陷下去。冰的透明度极高,鱼在冰下活动,主要是鲫鱼、鲤鱼和草鱼,看得一清二楚。当目标发现了,捕鱼人便用木榔头敲击一下,鱼一听到响声,便迅速逃跑。继续跟踪敲击,鱼又飞快逃跑。这样跟踪多次,鱼会被追得筋疲力尽,同时对于这种敲击也不害怕了,就寻找一个地方停下来休息。这时,捕鱼人在离鱼不远的地方开始砸冰,有了冰口,就用手中的鱼叉向鱼猛地斜刺过去。叉住鱼后,鱼叉不能往后拔,否则,鱼就会挣脱跑掉。你只需要一手摁住鱼叉,一手用木榔头把冰破到鱼所在之处,再猛地将鱼叉挑起,鱼就会抛到冰面上来。
       此外,还有的湖区人在冰面上每间隔2米左右就凿出一个洞,沿着直线凿出八九个洞后,通过冰洞下网。大约等候一个多小时后,捕鱼人把冰洞的渔网提起来,捕到不少活蹦乱跳的鱼,鱼放进跟前的水桶里后,使劲甩一下渔网,重新放入冰洞口,接着轮到下一个冰洞口收网。这样一上午,捕鱼人每次都能收获3至5公斤鱼。他们不光是为了卖鱼,而是在冬天里图个乐趣。捕鱼人通过在冰上凿洞的方法,在冬天里捕鱼,往往收获颇丰。
      现在,富足的湖区人依然喜欢用破冰叉鱼和下网捕鱼这些传统方式捕鱼,不仅仅是为了享受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更重要的是传承流传已久的湖区文化。
      巧说不一定就是奉承。
     (四)苇编
      割苇、踩藕、捕鱼……马踏湖的冬天一直忙碌着。这并不过瘾,平日里湖区人还会操起“泊里苇编”的拿手技艺。
      马踏湖的芦苇格外粗壮,质感光亮。有了好苇子就有了独具特色的“泊里苇编”。苇箔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是个陌生的东西,但是对于年纪大的人来说并不陌生。苇箔是芦苇编织成的,大多用于盖房子时铺在房顶上。湖区村庄不少村民从事苇箔加工,在家或者场院里支起个架子,从这头到那头来回穿梭,一捆一捆的编织。手头快的,一天能编织两三捆。苇箔销量一直不错,主要是销往盖砖瓦房的农村地区。两头和中间加几根竹竿打成的苇箔叫出口箔。马踏湖区每年编制的几十万张,全部出口,是一项得之较易的收入。
      湖区的芦苇,很大一部分用于编席。湖区的华沟、夏庄、鱼龙湾等村,编席的历史较长。多少年来,各家各户都有人编席。先将芦苇用劈刀劈开,水浸透后,用碾子压平,去皮打节,再用碾子压软。晒干后,就是编席篾子。湖区人编的席,花样多,规格也多。以用途分,有苫席、炕席、床席、炕围子席等。大部分编席者卖人每天可编一张,稍快者两张,高手三张。不论编织哪种苇席,主要有踩角、席心、收边三个步骤。踩角,起头用五根苇篾,织的时候用苇篾要一根是一根,另一根是捎,根捎轮换交替使用。席心,编织苇席根据不同的花纹采用不同的编织法,有挑一压一法、挑二压二法、隔二挑一压一法、挑二压三抬四法等。不论编织哪一部位或者哪一花纹,始终保持手势一致,一般是左手抬,右手压。折边,又叫窝边、撬边,是苇席编织中的最后一道工序,有焖茬席、舒茬席、压边席等。收边后,压平,苇席就成了。一般对苇席成品的要求:四边齐,席花密,尺寸足。
      湖区人平日里用的席、筐、篮、炊具、鸡笼等,不用去买,自己用芦苇编就是了。他们用芦苇做原料制作的艺术品,如宫灯、四扇屏、大屏风等,美观大方,成为国内外客商的抢手货。“鱼戏花篮,鸟喜笼”。湖区人也喜欢用芦苇编制成各种渔具,用来“拿鱼”。常见的有蹾葫芦、蜜蜂子、鱼箔、鱼阕、漫篮、筒子、大箔等。蹾葫芦形状如瓢葫芦,设四个内旋进口,适用于深水塘湾僻静处。放入水中的时候,需清除杂草,大鱼先戏后进。鱼阕形状如以前的煤油灯罩,分口、肚和堵口。其口颈部朝里附编以漏斗状小进口,俗称倒茬,易进难回。这些芦苇编织的渔具是专门为鱼类摆下的迷魂阵,只能进不能出,既有大鱼的“监狱”,也有小鱼的“拘留所”。湖区人把捕到的鱼拿到鱼龙湾市口上出售,就有了“金起凤,银夏庄,不跟鱼龙湾一后晌”的民谣。
      不用笔绘,无需凃墨,湖区人将不起眼的芦苇融入到了文化艺术元素。一幅幅描绘人物景物、花鸟虫鱼的画作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大家面前——这就是马踏湖芦苇画。每个画面都是采用芦苇的茎、叶、根、芦花等进行艺术加工而成,不但画面逼真,而且立体感强,光泽中带有几分金属的质感、芦苇画的制作,经手工整料、雕刻、着色、粘贴、装裱而成,低碳环保,堪称“绿色艺术画”。如今,苇编制品依然是马踏湖的特色产品,湖区村庄半数以上的家庭妇女从事这一产业,他们编制的各类苇编产品远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苇编这项传统产业,真正成了湖区人致富的香饽饽。马踏湖的的芦苇,可真称得上是吉祥草。
      湖泊,一向作为远方而存在。马踏湖的冬天,似乎总和收获有关,和远方有关。
发表于 2021-11-24 21: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欣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文学云(文学现场西湖版):华语网络文学创作云

文学新生态【西湖IP大会论坛现场】网生迭代 为I而生

网络作家版权保护中心

侵权违法投诉电话:13 175 114 117

|云朵儿|Literature Cloud Forum |《云朵儿》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